教育硕论:农村初中学生、教师、家长同读共享写作实践研究

-
+
御姐音
大叔音
萝莉音
型男音
论文题目(中文) 农村初中学生、教师、家长同读共享写作实践研究
论文题目(外文)
The Research on Sharing Writing Practice with
Reading of Students,Teachers and Parents in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s
研 究 生 姓 名 XXX
专 业 学 位 类 别 教育硕士 领 域 学科教学·语文
培 养 类 型 全日制 培 养 单 位 教师教育学院
校内导师、职称 XXXX 校外导师、职称
学 位 授 予 单 位 XX师范大学 答辩委员会主席
学 位 授 予 日 期 20XX 年 月 评 阅
人独 创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师范大学。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
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山西师范大学或其他
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本声明的法律后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山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山西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网络出版,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
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I
农村初中学生、教师、家长同读共享写作实践研究
中文摘要
写作,作为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早已成为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一
项必备技能。写作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观照生活、发现新知之后的一
种内心独白,是对生活进行观照的一种倾诉与表达。它扎根于广泛而深厚的生活之中,
如农村地区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风俗文化、曲艺民俗、淳朴乡情等等,均可以成为写
作实践的沃土。但是,据笔者三年的特岗教学实践感知,农村初中语文写作现状并不乐
观。当前的农村初中写作,教师竭力求索,学生依然搜肠刮肚,即使能勉强成文也多是
些词不逮意、言不由衷的白话八股。这些通过问卷及访谈展开的现状调查得以印证。
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是以“初中语文写作实践研究”“初中语文读写”“农村初
中写作”“农村初中作文”“同读共写”“同读共享”等为主题关键词对 2000 年以
来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检索,并通过翻阅相关图书著作、电子文献,之后进行整理、
归纳与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新世纪以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写作的研究成果
有很多;但是相比之下,对于“农村初中读写实践研究”的有效文献资料则比较少。
而且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展开,对于“家长”这一主体要素,都是简
单地提及,并没有展开详细论述。
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依据发展心理学理论中关于初中生心理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
论,教育心理学中的现代认知学习观,教育学原理中的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观及着眼
于理解、解释和体验的对话教学理论,交际语境写作教学论以及诸如叶圣陶、张志公
等语文教育名家的阅读写作观等。这些理论基础为之后的写作模型建构提供了强有力
的理论支撑。
基于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笔者立足于自身写作教学实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从
农村初中教学实际出发,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引入学生家长,融汇亲情,
友情、师生情,提出了在农村初中学校,建构一种基于现实实体教学与网络微信平台相
结合的写作实践模型,即“一心两翼三主体四环节”的同读共享写作实践模型。
本写作实践模型旨在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组织学生、教师、家长三方整合,组建
读写共同体,充分借助和发挥同伴群体的场学习效应,通过一起阅读去触发他们的写作II
欲望、兴趣与动机,进而促进其写作水平的提高。具体实施策略就是:紧扣一核心,
融入亲情,降难提趣;观照两羽翼,以读触写,映射生活;整合三主体,依助同伴,
互通共进;落实四环节,揣摩语境,读析写评。
本研究作为对已有研究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优越性与有效性。实施“一心两
翼三主体四环节”的同读共享写作实践,通过学生间的生生体、师生间的师生体、学生
与家长间的亲子体、教师与家长间的家校体以及学生、教师、家长间的“三体合一”完
成的同读共写实践,能够有效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够优化师生关系;
能够营造良好家庭氛围,融洽亲子关系;可以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家校合作;有利于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读写双赢、多方共赢。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教师、家长读写共同体,同读共享写作
The Research on Sharing Writing Practice with Reading of
Students,Teachers and Parents in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s
Abstract
Writing, as a way of using language to communicate, has long been a necessary skill for
daily learning and living.Writing ability is a comprehensive manifestation of a person’s
overall accomplishment. It is a kind of inner monologue after observing life and discovering
new knowledge. It is a kind of expression of life.Writing is rooted in an extensive and
profound life. For example, the unique natural scenery, customs and culture, folk art and folk
customs, and simple and honest homeland in rural areas can all become fertile ground for
writing practice.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three-year teaching practice, the status of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writing is not optimistic.In the current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 writing, the teachers are zealously and proactively searching for, and the students are
still stunned and the writings are exhausted; even if they are reluctant to write, they are often
inaccurate and insincere.These status quo investigations condu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are evidenced.
The literature review section mainly focuses on topics such as "Research on junior
Chinese writing practice", “Junior Chinese Reading and Writ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ogether", "Reading and sharing", "Writing in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 or "Composition in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 searched relevant documents and data from the year 2000, and
through reading related books, electronic documents, etc., they were collated, summarized
and analyzed.The study found that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re have been many researches on
writing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at different levels. However, there are few effective
literatures on the study of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 writing practice in comparison. And from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e vast majority of research is conducted from two aspects: teachers
and students.Of course, there are some studies that mention the "parent" as the main element,
but they are simply mentioned and have not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theoretical basis is main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sychology of development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 modern cognitive learning
concept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 new basic education in the principle of pedagogy, andIV
the concept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terpreting, explaining and experiencing the dialogue
teaching theory, the teaching of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 writing theory, and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concepts of such famous language teachers as Ye Shengtao and Zhang
Zhigong.Thes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provide stro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sequent writing model.
In view of the abov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basis, the author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concerned about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starting from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 teaching practice, based on teacher-led, student-based,students’ parents are introduced
to integrate family affection, friendship, the teacher-student friendship.In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s, a writing practice model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realistic entity teaching and
online We Chat platform is proposed, which is the practice model of "One Heart, Two Wings,
Three Subjects and Four Links"of the sharing writing practice model with reading .
The writing practice model aims to combine reading and writing,organize students,
teachers, and parents to form a three-party integration, establish a read-write community, fully
utilize and exert the field learning effects of peer groups, and trigger writing desires, interests,
and motivations through reading together , and the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writing.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is:fasten a core,integrated into the family
affection, reduced difficulty and increased interest;viewed reading and writing, read to touch
off writing,mapped life;integrated the three main bodies, helped each other between partners,
communicated and made progress together;implemented the four links,understood the
context,read, analyzed, wrote and evaluated.
This study, as a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research, has distinctive
advantages and effectiveness.Implementing the sharing writing practice with reading of "One
Heart, Two Wings, Three Subjects and Four Links",through students commun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munity, the parent-child community, the home-school commun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and the “three-in-one” completed by the students, teachers, and parents,
Co-authoring and writing practice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utonomous,
cooperative, inquiry" learning mode,conduciv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conducive to creating a good family atmosphere,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healthy aesthetic
taste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and realizes reading and writing win-win, students,
teachers and parents all win.
KEYWORDS: The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eachers, parents read-write
community, Sharing writing with readingVI
目 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 III
1 绪论...........................................................................................................................................................1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的主要问题..................................................................................................1
1.1.1 研究缘起.............................................................................................................................1
1.1.2 研究的主要问题.............................................................................................................. 1
1.2 研究意义........................................................................................................................................ 1
1.2.1 理论意义.............................................................................................................................1
1.2.2 实践意义.............................................................................................................................2
1.3 核心概念界定...............................................................................................................................3
1.3.1 农村初中.............................................................................................................................3
1.3.2 学生、教师、家长..........................................................................................................3
1.3.3 同读共享写作...................................................................................................................3
1.3.4 农村初中学生、教师、家长同读共享写作实践................................................ 3
1.4 文献综述........................................................................................................................................ 4
1.4.1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实践”的研究........................................................................4
1.4.2 关于“初中语文读写”的研究..................................................................................6
1.4.3 关于“农村初中写作”的研究..................................................................................8
1.4.4 关于“同读共写”的研究......................................................................................... 13
1.5 创新之处...................................................................................................................................... 16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17
1.6.1 研究思路...........................................................................................................................17
1.6.2 研究方法...........................................................................................................................18
2 农村初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19
2.1 调查研究设计.............................................................................................................................19
2.1.1 调查范围和对象............................................................................................................ 19
2.1.2 调查过程...........................................................................................................................19
2.1.3 问卷调查设计.................................................................................................................19
2.1.4 数据收集与处理............................................................................................................ 22
2.2 现状调查与分析........................................................................................................................22
2.2.1 学生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22
2.2.2 教师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272.2.3 家长写作辅导现状调查与分析................................................................................33
2.3 农村初中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35
2.3.1 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35
2.3.2 教师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42
2.3.3 家长写作辅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51
3 农村初中写作的新视野:学生、教师、家长同读共享写作..........................59
3.1 同读共享写作的理论基础.....................................................................................................59
3.1.1 发展心理学理论............................................................................................................ 59
3.1.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59
3.1.3 现代认知学习观............................................................................................................ 60
3.1.4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观及对话理论......................................................................60
3.1.5 交际语境写作教学论...................................................................................................61
3.1.6 名家阅读写作观............................................................................................................ 62
3.2 同读共享写作的必要性..........................................................................................................63
3.2.1 从师生角色定位看其必要性.................................................................................... 63
3.2.2 从语文课程性质看其必要性.................................................................................... 64
3.2.3 从阅读与写作的内在关系看其必要性................................................................. 64
3.2.4 从家长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与家教缺失的现状看其必要性..................65
3.3 同读共享写作的可行性..........................................................................................................66
3.3.1 从学生、教师、家长对读写关系认知看其可行性..........................................66
3.3.2 从学生、教师、家长对网络写作的尝试实践看其可行性........................... 67
3.3.3 从学生、教师、家长对同读共享写作实践的认知与态度看其可行性... 68
3.3.4 从学生、教师、家长对同读共享写作实践的意见和建议看其可行性... 70
4 农村初中学生、教师、家长同读共享写作实践的模型建构与实施策略71
4.1 学生、教师、家长同读共享写作实践的模型建构..................................................... 71
4.1.1 模型建构的实践基点与理论依据...........................................................................71
4.1.2 模型的构建......................................................................................................................72
4.2 学生、教师、家长同读共享写作实践的实施策略..................................................... 73
4.2.1 紧扣一核心,融入亲情,降难提趣......................................................................73
4.2.2 观照两羽翼,以读触写,映射生活......................................................................73
4.2.3 整合三主体,依助同伴,互通共进......................................................................74
4.2.4 落实四环节,揣摩语境,读析写评......................................................................78
5 同读共享写作实践的结论与反思.....................................................................................107
5.1 同读共享写作实践的结论...................................................................................................1075.2 同读共享写作实践的反思...................................................................................................109
5.2.1 同读共享写作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09
5.2.2 同读共享写作实践的改进措施..............................................................................110
5.2.3 同读共享写作的后续研究展望..............................................................................110
参考文献..................................................................................................................................................113
附录 A....................................................................................................................................................... 115
附录 B........................................................................................................................................................119
附录 C........................................................................................................................................................123
附录 D....................................................................................................................................................... 125
附录 E........................................................................................................................................................127
附录 F........................................................................................................................................................ 129
附录 G....................................................................................................................................................... 131
附录 H....................................................................................................................................................... 135
附录 I..........................................................................................................................................................137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143
致 谢................................................................................................................................................. 145
绪论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的主要问题
1.1.1 研究缘起
笔者自 2014 年成为“山西省农村学校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研究生以来,一直在
农村初中任教,对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的现状深感忧虑。
提起写作,不仅学生一脸愁容,教师也是一副不尽然的样子。据实际调查来看,
笔者所在学校及周边几所农村初中的写作教学基本上是语文老师在必要的时候觉得
必须要习作的情况下才开展,往往是简单的“布置题目——强调习作要求——进行写
作——回收批改”过程。学生苦于练笔少,又缺乏素材,在日常行文写作中出现套话、
空话,而且抄袭现象严重。学校也要求语文教师每月写两篇下水作文,但事实上仅是
简单拼凑、修改,老师自己真正动手写文章的情况却比较少。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
中,也只是提供衣食。再加上农村初中家长外出务工,导致一部分学生长期留守。他
们就理所当然地把教育的全部责任推给学校,推给教师。他们没有认识到自身所肩负
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与责任,家庭教育意识很是淡薄,家校合作共育更是形同虚设。
因此,基于上述农村初中写作的低迷现状,笔者将研究视角定位于农村初中,关
注留守儿童,引入家长,融入亲情,进行“农村初中学生、教师、家长同读共享写作”
实践研究。
1.1.2 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中,笔者主要着手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当前农村初中写作现状是什么?
第二,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第三,针对当前的写作现状,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写作模型(模式、策略)来改变?
第四,这种写作模型(模式、策略)如何具体实施操作?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课程最重要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用和运用语言文字学习与表达的有效途径与能力;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们也都认识到
“阅读”与“写作”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是惯常使用的
一种语文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已有研究中均没有对“家长”这一主体要素展开详细
论述,没有认识到家长这一角色在学生学习、成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于是,笔者就
试着引入学生家长,提出“学生、教师、家长”三主体共同进行读写实践,即“学生、
教师、家长同读共享写作”。本研究旨在丰富和充实当前的初中语文写作研究,为其
提供一种新视野和新思路。
1.2.2 实践意义
本研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从农村初中教学实际出发,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
基础上,引入学生家长,融入亲情;整合学生、教师、家长三方主体;组建读写共同
体,完成同读共写实践。主要着力于为一线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提供抓手,在一定程
度上扭转当前“高耗低效”的写作现状。
于学生而言,组建读写共同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同伴群体
的互助、教师的引导以及家长的陪伴下,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写作兴趣。在写作实践
中,融会海量阅读、仔细观察、认真聆听、准确叙说、深入思考与体悟。在与古往先
哲的对话与交流,感悟与品析中辨明是非,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进而逐步形成良好
的个性和健全人格,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于语文教师而言,在同读共写实践中,能以身示范,去感知写作的甘苦,真正实
现师生间平等的“人——人”关系。还可以借此机会阅读学科专业书籍,更新教学理
念,展开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教法,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
于家长而言,可以在与孩子一起的阅读、写作实践中,了解孩子、关注孩子,影
响与感染孩子,学会与孩子友好相处,缓和亲子矛盾。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日常生
活,提升了生活的品质。
此外,本研究借助网络微信平台,建立微信写作群,让诸位家长与教师以写作的
形式进行交流、互动,增进彼此间的认识、理解与信任,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家校合
作,进而可以更好地实现“教书”与“育人”。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农村初中
本研究指的“农村初中”,是指地处县城以外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教育教
学条件相对滞后、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家庭教育意识相对淡薄的公立的乡镇地区
的初级中学,是此次写作实践研究的地域划属。
1.3.2 学生、教师、家长
本研究中的“学生、教师、家长”是指那些由于地缘因素,交通、信息相对闭塞,
导致观念陈旧落后,进而不能很好地认识到写作的实际功用与意义,缺乏写作动机与
兴趣,缺少写作方法与策略的学生、教师及家长群体,他们是此次写作实践研究的主
体对象。
1.3.3 同读共享写作
“同读共享写作”,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关于真实生活、工作、学习的、
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体现民族
智慧的、传承优秀文化的、审美健康的、价值导向正确的、给人以美的、教人向善的
作品(如名著、文质兼美的文章等)、素材等进行阅读,而后进行相应的一切写的活
动,是此次写作实践的活动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讲,“同读共享写作”是一种将阅读
与写作有机结合,以读促写的写作实践。
需要说明的是,“同读”这里指向于一同阅读、一起阅读、共同阅读。关于“同
读”的内容,需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同一题材的同一的阅读内容;其呈现的具体形式
可以是多样的,比如可以是文稿形式的,也可以是图文结合形式的,还可以是音视频
形式的。关于“同读”的时间,可以是同一阅读时间段内的同一时间点,也可以是同
一时间段内不同的阅读时间点。关于“同读”的具体实践形式可以是不尽相同的,可
以单一主体个性阅读,也可以是多个生命体结伴而读。毕竟阅读是一种很个性的体验。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阅读体”之间就没有互动、交流。只有在充分的个性阅读后,
才能更高效地做到“共享”。
1.3.4 农村初中学生、教师、家长同读共享写作实践
厘清上述三个核心概念之后,笔者将“农村初中学生、教师、家长同读共享写作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践”的基本内涵作出如下定义:
所谓“农村初中学生、教师、家长同读共享写作实践”,就是指在各方面条件都
不是很好的公立乡镇初级中学的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主
体教学模式,引入“家长”这一主体要素,融入亲情,整合学生、教师、家长三方主
体,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以及
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组建读写共同体,一起参与读写并分享交流,从而提高写作水
平,实现读写双赢的一种写作教学实践。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实践性和共享性特征。
语文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在阅读与写作两大语文实践过程中是平等的,他们之间是一
种对话、交流与资源共享关系。
1.4 文献综述
笔者先后以“初中语文写作实践研究”“初中语文读写”“农村初中写作”“农
村初中作文”“同读共写”“同读共享”等为主题关键词对 2000 年以来的相关文献
资料进行检索,并通过翻阅相关图书著作、电子文献等资料,之后主要从以下四个方
面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
1.4.1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实践”的研究
主要是关于写作素材的实践研究、写作学习形式的实践研究、写作教学方法的实
践研究、写作教学实效性的实践研究、写作微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等。
a.写作素材的实践研究
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初级中学蹇守平老师提出,在熟悉的生活里进行典型素材的
积累;在陌生的生活里进行新颖素材的挖掘;对于课文内的文本要深化拓展,从而将
其进行创新运用。同时,要开拓激活诸如写周记或笔记、写读书笔记等多种渠道[
1]
。
这也就是说,要将写作素材的实践研究面向广阔的生活和深厚多元的课内文本,并且
还要通过各种写作练笔来激活这些写作素材,自觉将其运用于写作实践,通过实践活
动去加以深化。这里的广阔生活既要面向自己亲历体验感受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
也要延伸到自己尚未涉入的全新的生活。尽管蹇老师的写作素材实践研究关注生活,
但只是用几个课例来说明“关注生活”,在具体如何关注生活,如何从生活中挖掘与
[1]
蹇守平.生活中厚积薄发行文里推陈出新——初中语文教学中激活与创新学生写作素材的实践研究[J].文教资料,
2013,(03):55-58.绪论
5
积累写作素材等方法上并没有给出普适性的实施策略。
b.写作学习形式的实践研究
江苏省沭阳县刘集初级中学刘干老师提出组建小组,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去写作。
就是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一般地,每组五六个人;分组原则是学生自由组合。然后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一起学习,如讨论新出现的一些事物,议论一些最近发生的
大事等。还可以开展一些游戏活动,让各个小组成员参与其中,在互相合作中,你一
言我一语,而后再将活动过程中的发言记录下来,这样就能形成一篇作文[1]。
虽然刘老师提出了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写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作文学习模式,就是
充分发挥学生同伴的作用,让学生在互相合作、参与游戏中进行作文学习。但是这种
作文学习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并不善于表达自我,
不敢在人前表露自己;亦或会碍于小组合作形式,又苦于不善于发现与体悟而出现
“编”故事;甚至还有学生会趁着小组合作去闲聊,去做一些与课堂作文学习无关的
事情等等。要实时把控这些事端,在小组分组、组内成员分工、具体实时操作等方面
均需要提前完成大量的培训工作以及现场调控,这对一名普通的语文科任教师而言,
工作量无疑很大。而且刘老师的这种小组作文学习模式对于语文教师如何具体实施与
指导并没有提出明确而详细的策略。
c.写作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蓝田中学的洪财生老师就读写结合写作教学方法,他提到利用
课本、课外和创新写作这三种途径分别去完成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写作素材的积累,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2]。纵观洪老师的论述,主要运用课例加以阐发,而且其中的一
些做法也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惯常使用的。虽然洪老师还提出让学生倾听语
言相关的节目,但是具体实施策略却并没有展开。而且洪老师所谓的“创新写作”,
其实就是基于已学篇章的故事情节的续写或者改写等,这也是一线语文教师经常使用
的写作训练方法。
d.写作教学实效性的实践研究
福建顺昌第一中学的陈凤仙老师进行了“写作教学实效性的实践研究”。陈老师
主要从构建写作有效素材积累体系、指导学生写作方法、作文评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刘干.加强初中语文写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08):67.
[2]
洪财生.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法的运用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7,(03):92.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三个方面展开研究[1]。关于写作素材积累方面,陈老师主要提到了观察、阅读和参与
活动三种方法;关于写作方法的指导主要是将教材选文作为例文给予作前指导和批改
后的讲评指导;关于作文评改方面则提出了示范性评改、自我评改、小组互评、教师
批注、展示优秀习作等。陈老师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虽然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
策略,但更多的也是众多一线语文教师使用较多的方法,而且对于具体的实践操作并
没有展开详细论述,如陈老师提到写作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但具体如何实现互动
却没有详细而明确地加以论述与说明。
e.写作微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广东教育研究院冯善亮老师(2015 年)提出“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微课程开发”,
他认为应从学生写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出发来破解作文教学难题。关于开发写作微课
程的策略,冯老师提到了叠加策略、重组策略和创新策略[2]。其中,叠加策略是语文
教师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重组策略则是建立在对学生作文存在问题的充分的整
体把握的基础上,这种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对学生充分而且不断的、连续性的观察、
了解与认识。然而,对于一学年甚至一学期就要将整个年级的学生重新编班的学校管
理,其优越性就不能很好地显现与发挥。对于创新策略的提法,则对语文教师本身素
养的要求很高,要么是教师自身写作素养高超,要么是教师写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
方法老练,而众多的一般的语文教师则较难以驾驭与运用。
此外,还有日记(或日札)的写作实践研究。如吴贵玺的班级日记写作、沈红英
老师的农村初中学生日记指导初探等。
1.4.2 关于“初中语文读写”的研究
主要是读写模式和读写训练方面的研究。
a.读写模式的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宋秀芳(2009 年)提出开展主题阅读写作教学模式。她主张
增设语文阅读写作课,让学习者带有较强的功利性目的去阅读,而后进行写作技巧分
析、体验作品魅力[
3]
。宋秀芳还指出,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推送阅读写作课的材料,而
且会由教师对其进行把关;之后还会挑选主题接近的文章组成一个整体,由教师设计
[1]
陈凤仙.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效性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7,(09):3-4.
[2]
冯善亮.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微课程开发——初中作文教学研究新思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5,(14):6
-7.
[3]
宋秀芳.中学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2.绪论
7
导语,自编阅读课文并设置“边读边写”题目[1]。然而,该研究从整体上看就是将相
近主题的课内外文章进行重新组合编排,而后设置主观性阅读理解题目。这样,针对
篇章的阅读理解就会被各个“题目”肢解,文本中的潜在的写作营养就会被零碎地剖
析。尽管研究者一再强调要“读写一体化”,但是其研究中关于“阅读理解”占据绝
大篇幅。相比较之下,关于写作或者关于“以读促写”就显得很少,而且没有指出具
体的写作训练方式、方法、步骤。可以说,她的研究更倾向于“以写促读”,研究的
落脚点在“阅读”而并不是“写作”,也并没有真正地搭建起读写桥梁,也没有有效
实现读写一体化。
关于读写结合,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范艳玲(2016 年)还提出了“一体两翼”指
导下的“三问四读”模式。就是以文本为体,阅读和写作为两翼,阅读与写作时都发
问(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并完成四次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一读“快”,
二读“细”,三读“跳,四读“品”[
2]
。尽管研究中有提涉家长,但只是作主观成因
分析的一个要素来谈,在具体策略实施中并没有提及。而是从读写结合点的确立和实
效方法两方面探讨。她提到了应该从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单元的主题以及课后练习
来确定读写结合点;然后运用模仿、扩续、改写、评议、引申等读写结合方法。然而,
这些方法都是一线语文教师惯常使用的,而且因为“惯常”,许多教师就忽略了其中
的具体落实细节,容易产生“司空见惯”的漠视心理,并没有实质性的变革。
b.读写训练的研究
关于读写训练的研究,主要来自于一线语文教师。如福建省大田县教师进修学校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苏元楚老师就一针见血地说道:“当前,导致初中作文教学效益不
高的主要原因是读书太少和训练无序”。苏老师指出,初中作文教学应在漫漫文山中
“读”作径,茫茫文海中“写”为帆,只有读书有方,训练有序,作文才能有效[3]。
具体读写训练的练笔形式主要有仿写、改写、续写、写读后感、写周记以及在阅读中
开展“微写作”等。
李畅、齐妮、丁新金、谷波、姜锦泉、王春等诸位教师先后在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中教研究)、《中学语文》、新课程(中学)上发文提到了可以通过阅读后进行仿
写、改写、续写、写读后感、写周记等实现读写一体化或读写结合。他们对于读写练
[1]
宋秀芳.中学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22-24.
[2]
范艳玲.农村初中语文读写结合实效的实践探讨[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30.
[3]
苏元楚.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海峡教育研究,2012,(01):69-70.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笔的研究,多是一种概念性的提法,对于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步骤却并没有展开详
细的论述。
浙江省杭州市公益中学的黄晓岚老师(2016 年)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微写
作”。这里的微写作,就是学生基于阅读文本提出的话题进行 200 字左右的写作活动,
时间一般为 15 分钟左右(可机动)。黄老师提到,要让学生纯粹地进入真实的阅读
状态,减少教师干预,使得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1]
。但是,这种做法,对于农村
初中学校的学生而言,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往往较差,如果放手实施,很容易出
现“放羊”状态,他们不清楚要读什么,要怎么读,又要读到什么程度,会有或者应
该有什么阅读体验。阅读不深入,之后开展任何形式的写作实践练笔都将是低效甚至
是无效的。
此外,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唐丽(2015 年)在其学位论文中还提到了巧用文本补
白练笔来实现“以读促写”,可以是情节补白,可以是结尾延伸处补白,还可以是标
点补白[2]。
1.4.3 关于“农村初中写作”的研究
关于“农村初中写作”,研究的视角主要有教师写作指导研究、写作理念运用研
究、写作模式建构研究、写作现状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乡土资源挖掘研究等。
a.教师写作指导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杨靖(2008 年)在其学位论文中,围绕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
学,从写前、写时和写后指导三方面进行对策探究。关于写前指导,杨靖提出,教师
要联系学生实际命题并提前布置,而且还要有详细的教学计划,做好写前的材料、知
识与心理准备。关于写时指导,要制定依据于学生实际的有所侧重的训练指导计划;
立足于课内外范文,进行模仿学习;重视写作的实用功能,注重应用文体写作;再辅
之以必要的艺术表现手法的传授。关于写后指导,她主张回归学生作文批改[
3]
。
杨靖的立足于语文教师这一角度的关于写作指导的研究,从写作前、写作中、写
作后三方面分别详细论述具体的指导方法。可以说,很有见地。但是她的这些指导方
法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写作教学素养,而且能够统筹初中三年,甚至懂得小升初阶段
和初高中阶段的过渡与衔接,这样才能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准确的制定写作教
[1]
黄晓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微写作”实践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08):43.
[2]
唐丽.初中语文教学中“以读促写”的实践研究——以兴安中学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33-37.
[3]
杨靖.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指导的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27-42.绪论
9
学计划,使得整个写作训练有的放氏。然而,对于习惯了依照教材安排写作训练的农
村初中学校的语文教师而言,要求与规格是很高的,具体实施是比较困难的。同时,
考虑到笔者所在学校每一学年重新更换、编排一次班级,而且教师间交流、互通并不
是多么充分,这些现实因素很是不利于可行的实际写作教学计划的制定。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孙玲(2013 年)主张从字词、句子、引用文本、篇章等方面
进行文本的素材积累;从文本的标题、开篇、语段、结尾、词句、技法、内容等方面
展开文本的示范学习。同时,提出了诸如续扩、辩论、改写、评论等依据文本训练的
一些具体方式[
1]
。
孙玲对《语文》文本资源进行的研究,很显然是源于日前的一线语文教学中重视
阅读篇章教学实际的。她的研究对于“重视阅读教学”这一教学现状,不失为一种“借
力使力”的写作指导策略。
b.写作理念运用的研究
主要有基于“生活作文”和魏书生“育人为本、民主教学、科学教学”等写作理
念展开的研究。
在“生活作文”写作理念指导下,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董玉华(2013 年)在其学
位论文中提出了素材生活化,体验生活化,认知生活化和表达生活化的“生活作文”
教学[
2]
。
他的研究将“农村”作为写作训练的大本营,挖掘农村特色,让学生就自己熟悉
的农村生活进行写作练笔实践。纵观他的研究,对为何要做到素材、体验、认知、表
达生活化的理论论述较多;但是,关于如何做到素材、体验、认知、表达生活化,研
究者却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具体的实施策略。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李晶(2014 年)就“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提出了这样
的实施策略:一是专题讲座,联系生活,培养写作能力;二是博览群书,挖掘素材,
丰富语言积累;三是体验生活,挖掘资源,创建开放课堂;四是多元评价,分层展示,
体验成功快感[
3]
。
在他的研究中,不仅论述了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教师策略,还详细论述了具体实施
的方法,其中有很多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如想象力的培养,他提到可以运用扩展法,
[1]
孙玲.开掘初中《语文》文本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23-40.
[2]
董玉华.农村初中“生活作文”教学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28-31.
[3]
李晶.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38-58.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将一个字,扩展为一个词,再扩展为一个短语,一个陈述性句子,一个运用修辞的、
形象生动的句子,一个带有创设性的、可感受的、让人想象的、拟真的情境性的句段。
还有借助网络发文,成立校园文学社,办校刊等等。他的研究中,在具体实施方法上
说理成分浓厚,如对想象力、思维、感受等这些概念、内涵也进行了论述。虽然这样
会使论述严谨,但是总会给人留下偏于学理研究的印象。
关于魏书生“育人为本、民主教学、科学教学”写作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实践
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赵晓晨(2015 年)就教师实施作文教学,提出了三个基
本措施——第一,从低起点、多鼓励和将写作转变为学生需要的作文命题两方面来优
化学生的写作心理;第二,课内外相结合的写作训练,包括课内精讲为主、口语为先
和课外大量的应需作文练习。第三,在作文批改上,坚持指导学生互批互改,提高学
生鉴赏和修改作文的能力[1]。
赵晓晨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论述魏书生老师的具体的作文教学方法与建议,而后提
出自己的思考,再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做出一定的调整。虽然在她的研究中,也不乏
自己的教学措施,但整体上都是基于魏书生老师的做法之上的一些调整措施。这样,
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就稍显不足;毕竟名师是不可复制的。
c.写作模式建构的研究
主要是基于传统教学平台建构的写作模式,有开放式写作教学模式、综合实践活
动与写作教学模式、体验式写作模式和合作式作文教学模式等。
(1)关于开放式写作教学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颜建英(2005 年)在学位论文中主张开展开放式写作教学,
就是借助一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命题形式、写作过程、写作内容、评
价体系等要实施开放[2]。
颜建英的开放式写作教学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课本限制、课堂限制,将写作内容、
写作空间与时间延伸得更加开阔、广大,无疑会极大地拓宽写作教学的视野与路子。
但是,考虑到教育一线的一些实际情况,如将写作空间延伸到校园外的广阔社会
中,那么,学生的安全问题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学校往往会以学生安全为由,拒
绝、禁止语文教师组织或开展社会实践类的写作教学实践活动。另外,关于写作时间
[1]
赵晓晨.魏书生语文教学理念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应用——以乌拉特前旗长胜中学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
范大学,2015:20-27.
[2]
颜建英.新课程下农村初中开放式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5.绪论
11
的延伸,研究者提到要随时观察、发现并记录身边的人事物,但是对于目前课业负担
很重的初中学生而言,要真正做到这样又是不现实的。
(2)关于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教学模式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周旭晔提出了建构“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教学”模式,其具体
策略是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写作兴趣,与作文教学相结合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分析与思考能力,多元化作文命题,正确表达情感,多元化作文评价等[
1]
。
周旭晔主要是将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写作教学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通过参与各
种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耳朵、身心去观察、倾听、感受、体悟,让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内容变成笔下写作实践的内容,唤醒学生的熟悉感、亲切感,从而
提高写作兴趣,参与写作实践练笔,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然而,写作教学实践活动并不能完全依赖于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尽管亲自参与活
动,感受会更加真切;但是这种参与其中的完全真实的体验并不是也不能全部以活动
的形式开展。比如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创设了一种外太空情境,这时,在农村
初中学校就没办法进行完全真实的外太空情境的综合实践活动。而且对于写作教学实
践也不必要每次都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进行写作实践练笔。
(3)关于体验式写作模式
关于体验式写作模式的研究,以杭州师范大学肖雪莲、曲阜师范大学李恒章和海
南师范大学陈泽筠等为代表。他们分别于 2011 年、2014 年、2015 年先后在各自的硕
士学位论文中阐释了自己对于“体验教学”的见解。
所谓体验教学,肖雪莲认为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或是唤起其心理体
验,以获得直观感受或身心感悟的一种教学策略[
2]
。
她提出的对策有更新观念,提升教师体验素养;立足实际,提升学生积累生活体
验;根据现实,优化体验教学的结构;转变评价观念,立体评价体验结果等[
3]
。
陈泽筠认为“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有三个核心指向,即关注生命个体的发展、
学习主体在合作中主动构建知识、在做中增强自身“效用期待”。体验式作文教学十
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4]。
[1]
周旭晔.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及改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21-26.
[2]
肖雪莲.体验教学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以赣南地区为例[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1:11.
[3]
肖雪莲.体验教学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以赣南地区为例[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1:51-60.
[4]
陈泽筠.回归作文教学“原点”——海南农村初中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5:5-7.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体验式作文教学具有情感性、情境性、主体性、个体性和亲历性的显著特征[1]。
在他们看来,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直接的生活体验和间接的阅读体验
来实现。关于直接的生活体验,可以设置游戏、竞赛、综合实践活动等体验情境;而
间接的阅读体验,则以课内阅读体验为主,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讲解等。
然而,在具体如何实现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方面,虽然他们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
策略,但都是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展开,而且强调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以及学生
作为参与主体的亲历体验,而后才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当然,李恒章的研究中还论
及到让学生体验家庭生活,但依然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谈;而家长这一主体并没有提到
该怎么帮助学生去体验生活。
(4)关于合作式作文教学模式
关于合作式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以苏州大学硕士朱妍莉为代表。她于 2011 年
在其学位论文中提出了“合作式作文教学”模式。所谓“合作式作文教学模式”,简
单地,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参与与合作中完成作文的全过程[2]。
在具体实施策略上,朱妍莉在文中主要从作文题目、作文题材、作文批改、作文
评讲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朱妍莉很重视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不管是作文题目的提出、作文题材的选择、
作文批改的方法,作文评讲的方式,都是先由教师教授、示范具体的操作办法,而后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合作参与。
可以说,她的合作式作文教学模式研究就是一种关于作文方法的思考与探索。其
中也不乏学生个性的闪现,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且还是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其
向师性表现很强烈,在一定程度上会牺牲自我的个性性发现而屈从于教师的示范性指
导。
d.写作现状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
关于写作现状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主要是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在其学位论文中进
行的研究。他们通过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农村初中写作现状展开调查,并从教师、
学生、教材、政府教育部门等方面进行成因分析,进而提出完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
具体解决策略。
然而,这些策略不外乎是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养、完善写作教学;
[1]
李恒章.初中语文体验式作文教学探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4:Ⅰ.
[2]
朱妍莉.新课程视野下乡镇初中合作式作文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Ⅰ.绪论
13
学生要明确写作目的、丰富日常积累、养成良好习惯;重组课内教材内容和开发利用
课外资源优化教材;教育部门要更新指导思想、完善考核制度、鼓励写作科研等。
他们的研究虽然也有人提到了农村初中写作教学会受到家庭教育、家长等因素的
影响,但都只是提及,并未具体展开,也没有从家庭教育或家长角度提出解决写作困
境的实施策略。
e.乡土资源挖掘研究
关于乡土资源挖掘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充分发挥农村地缘优势,深入挖掘富有农
村乡土特色的写作素材资源,以河北师范大学硕士靳红霞等为代表。
她在自己的学位论文中提到,要从生活和阅读两个角度挖掘农村所特有的素材资
源,并详细指导学生如何对素材进行搜集与积累、整理与保存以及评价、监督和奖励;
之后再合理地利用搜集到的素材进行写作练习[1]。
总之,就是要做到,根据农村地域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条件,用自己的身心个性
化地去感受、体验,然后运用富有农村地域风味的语言去丰实自己的作文习作语言,
从而可以展现出农村的独特亮丽图景。
尽管靳红霞的关于“素材”的研究中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法,但是在运用素
材进行习作练笔时,主要是从写景状物、叙事、议论等文体展开练习,对于实用性的
应用文体写作则没有进行。事实上,相比较非农村初中的学生而言,农村初中学校的
学生中有很多留守孩子,他们对于实用性文体如书信、便条等情感互递类的文体的需
求与运用更加凸显。
1.4.4 关于“同读共写”的研究
关于“同读共写”的研究,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的“同读共写”。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的耿春龙老师曾有言“海量同读、乐写共进”[
2]
,
主要就是师生和生生一起阅读,而后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再将语文学习作品发表、交流
等。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俊清老师也曾鲜明指出,要建构阅读共同体即语文教师与学
生,相伴同读,互动共享[3]。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中学吕新辉老师也提出“师生同读共写活动实践”,立足课堂
[1]
靳红霞.以素材问题为突破口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探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17-38.
[2]
耿春龙.同读共写,语文学习可以这样美[J].辅导员下旬刊(教学研究),2012,(12):50.
[3]
高俊清.同读共享,建构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共同体[J].语文知识,2014,(07):27.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教学,重视日常读写生活,用阅读催生和培育读写种子,让读写种子推动全员写作,
实现教学相长。[1]
在“同读”上,浙江省宁海县跃龙教育集团黄坛中学的徐俊晓老师和陕西省西安
中学的左宏莉老师都提出,师生同读一本书。在“共写”上,广东省实验中学初中部
语文高级教师丁之境老师和湖北省仙桃市杨林尾镇二中的肖盛怀老师分别提出师生
要共写“同题作文”和共写随笔,完成“暮省”。
可以看出,以上诸位语文教师的研究,多是源于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立足于自
身教学实际,有同读一篇课内文章的,也有同读一本课外书的,有共写“同题作文”
的,也有共写随笔的等等。这些研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经验性。尽管取得了一些成
效,但是显得有些零散,理论性不强,对后续进一步的写作实践就缺乏系统的指导。
当然,也有人将视角定位到“亲子”方面,如山东省鱼台县教体局教研室李明哲
老师就倡导“亲子共读课文共写随笔”[
2]
。但是,李明哲老师的“亲子同读共写”也
只是停留在一次当堂练习,并没有后续的、更进一步的、更为深入地探讨与研究。
此外,苏州大学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倡导“共读、共写、共同生
活”。其中“共读”,就是指一个班级、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个社区、一个国家
乃至于整个人类通过阅读继承共同的文化遗产,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从而能够共
同生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共写”是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乃至于整
个社会通过反复交互的书写,彼此理解,并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加深认同,体认存在的
过程。[
3]
在他看来,“共读共写”是学习、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方法,共同的阅读主体
通过“共读共写”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共同的愿景和共同的价值,才
能算得上是真正地生活在一起。朱永新教授的这一教育理念直面扭曲的教育现状,直
指教育的本质,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教学推广运用情况来看,更多
的是倾向于“共读”,对“共写”的研究就显得相对缺乏。
综合以上对“初中语文写作实践”“初中语文读写”“农村初中写作”“同读共
写”等诸多研究的整理与归纳,我们可以发现:新世纪以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
对写作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相比之下,对于“农村初中读写的实践研究”的有效文
[1]
吕新辉.师生同读共写活动实践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6,(17):36-39.
[2]
李明哲.读写联姻,家校结合——亲子共读课文共写随笔[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2016,(12):14-15.
[3]
杨雅文.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J].教育研究,2009,(03):48.绪论
15
献资料则比较少。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与引导了笔者的此次实践研究,其中的
一些举措很具创设性与前瞻性。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不足,主要表现
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为何”的学理研究多,“如何”的实践研究少。
在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研究中,他们对写作教学举措的相关概念、内涵、理论
基础以及“为何”性问题均作出了详细的论述,思辨性强,学理性浓厚,理解难度较
大。而对于具体的“如何”性实际操作策略、方法大多只是“提及”,而没有展开明
确的、详细的、具体的阐释与说明,可操控性也不甚明确。
二是实施策略多为零散的经验总结。
一线教师的研究,多是在自己的实践教学中摸索前行,遇到教学难题,根据自己
的学生、所在地域以及学校等实际情况,试着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样一来,他们
的研究就是基于自己所带学生、所在地域、学校的一些零散的经验积累总结,理论性
不强,普适性就相对弱些,对后续进一步的实践缺乏系统化的指导。
三是研究角度比较宽泛而陈旧。
一线教师的研究多是深深扎根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的一些方法、策略也都是
教师一直以来惯常使用的,研究角度比较陈旧。
而研究生在其学位论文中的研究,就有很多是站在一般初中学校这一比较宽泛的
写作教学角度展开研究,这样势必忽视了“农村初中”这一特殊地域类型。即使立足
于“农村初中”这一特殊地域类型的写作教学研究也多是按照“了解农村初中写作教
学现状——从教师、学生、教材、学校及政府教育部门等因素归因——提出相应的建
议、措施或策略”的思路展开研究。这样的研究均没有跳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
学“双主”圈子,没有注意到也没有充分发挥“家长”这一主体要素在写作中的作用。
尽管有研究者提到了写作教学会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但都没有具体展开,
只是一笔带过。他们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家长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
四是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要。
在上述诸多的研究中,不乏有一些实施举措很是前瞻。但是他们并没有充分考虑
到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的内在心理特点与成长需要。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胆怯、害羞、
不善于表达自我、不敢或不热衷于参与活动,同时自主性、自觉性、自律性也较差,
如果让他们通过游戏、竞赛、综合实践活动,参与课外、校外等开放式作文教学实践,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很容易出现“撒手”状态。同时,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向师性较强,对于教师的示范
性指导有时候会成为不可撼动的权威,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模仿要远多于创新。
可见,对于农村初中写作实践的研究仍大有空间和前景。
1.5 创新之处
通过对上述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与分析研究,笔者经过认真学习、思考与借鉴之
后开始着手于本研究。其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1)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引入家长,融入亲情,着眼于学生、教师、家长多方
共赢
笔者在本研究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并充分考虑农村初中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从
教师的角度认真审视写作教与学并创设性地将“家长”这一主体要素引入写作实践之
中,变传统的教师、学生教学“双主”为学生、教师、家长写作实践三主体,融入亲
情,与学生间的友情、师生间的深厚师生情展开情感交互与碰撞,并通过三方互动、
对话、交流、沟通,开展“同读共享写作实践”。旨在探讨教师如何利用阅读教写作,
学生如何通过阅读学写作,家长如何借助阅读提高家庭教育意识,督促学生写作,进
一步尝试通过“同读共享写作”这一途径实现三者的有机整合,从而使学生在写作时
不再那么排斥,不再不愿写,不敢写,不会写;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也不再那么不愿教,
不敢教,不会教;家长也不再做“只管生养不管教养”的甩手爸妈,也不再轻易缺席
孩子成长的一点一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多方共赢。
(2)建构“一心两翼三主体四环节”的同读共享写作实践模型
笔者针对农村初中写作中,学生不愿写、不会写,教师不愿教、不会教的低迷现
状,将此次实践研究的核心指向于“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写作兴趣”,并从阅读与写
作之间的内在迁移的紧密联系出发,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通过组织各个参与主体整
合、组建成的各个读写共同体去阅读他人对生活的观照,从而触发自身对于生活的观
照,激起想要写作的冲动与欲望,随之在学生、教师、家长三主体间进行以读触写式
的读、析、写、评的同读共享写作实践,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3)借助微信媒介平台
笔者所研究的“农村初中学生、教师、家长同读共享写作实践”的提出是基于新
课程背景下,新的媒介与平台如互联网支持下的多媒体运用、移动设备如 QQ、微信绪论
17
和各种交互性教学软件等的运用,它们可以很好地与现实实体学校教学互补。
通过走访与调查,笔者选择借助微信媒介平台,建立微信写作群,邀请学生家长
加入,并让学生通过家长的微信客户端,与教师、家长一起参与网络写作。同时,也
将教师与学生的线下实体学校的日常写作教学,借助微信平台与家长实时互动;实现
线上线下、实体教学与网路虚拟写作双线推进。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1 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整体思路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笔者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立足于所在任教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一所公
立农村初中学校,这里地处相对偏远、教育教学条件相对滞后、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
弱、家庭教育意识相对淡薄。而本研究就立足于“农村初中”这一特殊地域类型,并
依据自己的教学感知,反思并发现问题——农村初中写作现状并不是很乐观,很大程
度上存在着“高耗低效”的低迷现状。这样,本研究就做到了不宽泛,不漫谈,具有
针对性。
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所在任教地区的学生、教师、家长展开写作现
状调查。然后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处理,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方面归结其存在的主
要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
再次,综合现状调研、文献研究及相关理论基础,展开更深入的归纳、分析与研
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并提出经过深入思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农村初中
学生、教师、家长同读共享写作实践。具体地就是构建了一种基于现实实体教学与网
络微信平台相结合的写作实践模型,即“一心两翼三主体四环节”;而后将该模型的
具体实施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
最后,对本实践研究进行总结反思与深切展望。现将本研究的思路图绘制如下: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1.6.2 研究方法
a.文献研究法
立足于“农村初中学生、教师、家长同读共享写作实践”这一论题,着眼于“农
村初中”“同读”“共写”“写作实践”等关键词,通过査阅相关著作图书、学术期
刊、学位论文、网络文献等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一定程度上的指导与启示。
b.问卷调查法
为了更进一步地明确垣曲县农村初中学校写作现状,笔者设计了农村初中学生读
写情况调查表、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读写教学情况调查表和农村初中家长读写辅导情况
调查表;对垣曲县 4 所农村初中学校的 656 名学生、26 位语文教师和 800 位学生家
长展开调查;并且对其调查结果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造成这
种现状的原因。
c.访谈法
根据实际需要,笔者在发放调查问卷之前和开展问卷调查之后,均通过电话、微
信等方式,对个别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交流,从而可以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
以便更全面的,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初中写作现状,也为之后的研究找到比较可靠的、
更精准的、更有效的切入点与解决策略。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
调研、文献研究
理论基础
农村初中学生、教师、家
长同读共享写作实践
具体
呈现
“一心两翼三
主体四环节”
教学
感知
写作现状低迷
写作现状调查
问卷调查
访谈
图 1-1 研究思路图
学生:兴趣低、习惯差、素材乏、
练笔少、情感假
教师:教学素养不精、练笔虚空、
目标不明、训练传统、
评讲单一、指导不深
家长:辅导意识不强、辅导时间缺乏、
辅导能力有限农村初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19
2 农村初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研究设计
2.1.1 调查范围和对象
为了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初中写作现状,笔者将此次调查范围锁定为任教学校
所在县(即山西省垣曲县)的四所公立农村初中,总计 656 名学生、26 位学科语文
教师和 800 位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
2.1.2 调查过程
本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对垣曲县四所公立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教师、家长展
开调查。故而,笔者分别编写相应的问卷,而后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农村初中读写教
学现状,探究农村初中写作教学不理想的原因,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以
求提高农村初中写作教学水平。
此外,配合问卷调查的还有访谈法的运用,就是以电话、微信等形式对个别学生、
语文教师、家长进行访谈,对问卷填写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再次核实,争取更真实、
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写作现状。
2.1.3 问卷调查设计
笔者在查阅 2000 年以来相关文献的过程中,从中翻看类似问卷设计,并结合自
己论题及实际调查需要,自行编制了农村初中学生读写情况调查表、农村初中语文教
师读写教学情况调查表和农村初中家长读写辅导情况调查表。问卷设计主要以客观选
择题的形式呈现,同时辅之以必要的主观作答题,包括基本情况调查和具体现状调查
两个部分,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展开调查。具体设计详见表 2-1、表 2-2、表 2-3: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
表 2-1 农村初中学生读写情况调查表
调查设计调查维度 调查题号
基本
情况
调查
性别 1
年龄 2
所在学校 3
年级 4
父母文化程度 5、6
是否留守 7
具体
现状
调查
阅读兴趣与动机 1、4、7
阅读习惯 2、3、5、6、8
写作兴趣 9
写作动机 10
写作习惯 11、12、13、14、15、20
写作素材 16、17
写作评改 18.19
写作的整体认识 21、22
读写关系认知 23、24、25
家长参与认识 26
网络写作尝试 27
对同读共享写作实践的认知 28、29、30、31、32
表 2-2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读写教学情况调查表
调查设计 调查维度 调查题号
基本
情况
调查
性别 1
年龄 2
学历 3
专业 4
教龄 5
任教学校 6
任教年级 7农村初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续表 2-2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读写教学情况调查表
调查设计 调查维度 调查题号
具体
现状
调查
阅读兴趣与动机 2、5
阅读习惯 3、4、6、7、8
写作教学的兴趣 11
写作教学训练 12、13
写作教学设计 14、15
写作教学指导 16、17
写作教学评改 18、19
对写作教学水平的自我评价 20
写作教学的经验与方法 21、22
读写关系认知 1、9、10
对写作教学中家长参与的认识 25、26
对网络写作尝试 23、24
对同读共享写作实践的认知 27、28、29、30
表 2-3 农村初中家长读写辅导情况调查表
调查设计 调查维度 调查题号
基本
情况
调查
性别 1
年龄 2
文化程度 3
职业工作 4
孩子所在学校 5
具体
现状
调查
阅读兴趣与动机 5、7
阅读习惯 6、8、9、10
写作兴趣 13
写作习惯 14、15
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认知 11、12
对孩子读写情况的整体感知 1、3、20
参与孩子的读写活动 2、4、16、17
对网络写作尝试 18、19
对同读共享写作实践的认知 21、22、23、24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
2.1.4 数据收集与处理
此次问卷调查,笔者借助问卷星在线网络平台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总计
发放学生卷 656 份,有效回收 656 份;教师卷 26 份,回收 26 份;家长卷 800 份,剔
除 2 份无效作答问卷,回收 798 份。
之后通过问卷星系统的“分析&下载”,进行相关统计与分析;并借助 WPS 软件
中的表格工具和 Excel 软件进行主观题目等的数据处理。
2.2 现状调查与分析
2.2.1 学生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a.写作兴趣与动机方面
笔者主要设置了“你喜欢写作吗?”“为什么要写作?”两题,具体调查结果见
表 2-4:
表 2-4 学生写作兴趣与动机调查表
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你喜欢写作吗?
A.很喜欢 70 10.67%
B.喜欢 243 37.04%
C.一般 307 46.80%
D.不喜欢 36 5.49%
为什么要写作?
A.个人爱好 318 48.48%
B.学习任务 227 34.60%
C.应付考试 25 3.81%
D.其它 86 13.1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写作兴趣上,656 份有效答卷中,对写作“很喜欢”或“喜
欢”的有 313 人,占 47.71%;对写作感觉“一般”或“不喜欢”的有 343 人,占 52.29%。
可见,一半多的学生并不怎么喜欢写作。写作动机上,认为写作是一项“学习任务”
或“应付考试”的有 252 人,占 38.41%;这就表明学生对于写作的动机与态度也并
不是很积极。农村初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23
b.写作习惯方面
关于学生“写作习惯”方面的调查,笔者主要设置了“是否留意身边的人事物”
“遇到感兴趣的人事物时候,会怎么做”“在写作时,是否会撰写写作提纲”“擅长写
哪类文章”等问题。具体调查结果见表 2-5:
表 2-5 学生写作习惯调查表
题目 选项内容 人数 比例
是否留意身边的人
事物
A 观察仔细,清楚记得 168 25.60%
B 留意,但印象不深 365 55.60%
C 有时会留意 109 16.60%
D 不太留意 14 2.10%
遇到感兴趣的人事
物时候,会怎么做
A 仔细观察并写下来 354 54.00%
B 仅观察 154 23.50%
C 告诉别人 122 18.60%
D 想想而已 26 4.00%
在写作时,是否会
撰写写作提纲
A 经常写 120 18.30%
B 偶尔写 313 47.70%
C 很少写 172 26.20%
D 从不写 51 7.80%
擅长写哪类文章
A 记叙文 306 46.65%
B 说明文 66 10.06%
C 议论文 46 7.01%
D 其它 238 36.28%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70%以上的学生不会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
物;仅有 10%左右的学生会仔细观察并写下来;经常写写作提纲的仅有 18.3%;近一
半的学生擅长写记叙文。
此外,笔者还在写作评改方面予以调查,主要设置了“写作后,通常你会怎么做?”
“你怎么看待作文评语”两题。具体调查结果见图 2-1、图 2-2: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4
图 2-1 学生写作评改情况调查百分比图
图 2-2 学生怎么看待作文评语调查
从上面两图中可见,在写作评改方面,仍有 73.48%的学生不会自觉修改作文。
而那些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进行修改后,也只有不到一半(48.92%)的学生会
认真看待,并按评语修改。
c.写作素材方面
关于学生“写作素材”方面的调查,笔者主要设置了“你的写作素材大多取自哪
里?”“你都通过哪些方式获得素材?”两题;第一个问题为单选题,第二个则是多
选题。具体调查结果见表 2-6:农村初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25
表 2-6 学生写作素材调查表
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你的写作素材大多取
自哪里?
A.自己的亲历感受与经验 291 44.36%
B.家人、朋友的故事 81 12.35%
C.书中或其它地方看到的故事 208 31.71%
D.来自于想象或虚构 76 11.59%
你都通过哪些方式获
得素材?
A.老师、家长提供 361 55.03%
B.借鉴同学资料 267 40.70%
C.查书、找报纸、上网 485 73.93%
D.回忆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 407 62.04%
经统计,学生写作素材主要来源于自己的亲历感受与经验,占 44.36%;也有来源于
书中或其它地方看到的故事,家人、朋友的故事以及想象或虚构,它们分别占 31.71%、
12.35%、11.59%。关于写作素材获得方式,在 656 名学生中,有 361 人选择由“老师、
家长提供”;有 267 人选择“借鉴同学资料”;有 485 人选择通过“查书、找报纸、上
网”;有 407 人选择“回忆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而且后两种途径为更多学生所选。
而且据了解,农村初中学校图书并不是很丰富,而且对于寄宿的学生而言,上网只能在
信息技术课上。
显然,学生的写作素材范围小,获取太过被动,而且不是很充盈、也不够鲜活。
d.写作练笔方面
笔者专门设置了两题“每学期写几篇作文”“是否有写日记、周记或者随笔等的
习惯”进行调查,具体调查结果见表 2-7:
表 2-7 学生写作练笔调查表
题目 选项内容 人数 百分比
每学期写几篇作文
A 2 篇以下 112 17.10%
B 2—5 篇 197 30.00%
C 5—8 篇 174 26.50%
D 8 篇以上 173 26.40%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6
续表 2-7 学生写作练笔调查表
题目 选项内容 人数 百分比
是否有写日记、周
记或者随笔等的习
惯
A 经常写 139 21.20%
B 兴趣来了就写 335 51.10%
C 老师要求就写 80 12.20%
D 没有 102 15.60%
由上表可知,学生每学期平均写 5 篇常规作文,一学年也就是 10 篇左右。而且,
经常写日记、周记或随笔的学生也仅占 21.19%。这样算来,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练
笔显然是不多的。可以说,他们就没有完成初中学段学生应该有的写作练笔。这还仅
仅是考虑写作练笔的量,不排除其中滥竽充数的、敷衍了事的写作练笔。
可见,学生的写作练笔并不多,正规作文训练远不能达到要求。
e.对写作的整体认识
关于学生对写作的整体认识方面的调查,笔者主要设置了“你觉得自己的写作水
平怎么样?”“你觉得写作的难点是什么?”两个问题。具体调查结果见图 2-3、图
2-4:
图 2-3 学生对写作的整体认识调查百分比图农村初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27
图 2-4 学生写作难点调查百分比图
从上面两个百分比图中可以看出,在 656 名学生中,自我感觉写作“很好”或“还
可以”的,有 46%的学生。这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学生,自我感觉写作水平并不是
很好。而且对于素材与内容、方法与技巧、语言与表达等写作难点均有 30%左右的学
生。这样看来,写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成为了难点。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写作素材的缺乏导致了没什么可写,也不知道怎么写的问题。
2.2.2 教师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a.写作教学兴趣方面
笔者设置了“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您喜欢写作教学吗?”一题,具体调查结果见
表 2-8:
表 2-8 语文教师写作教学兴趣调查表
题目 选项内容 人数 百分比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
您喜欢写作教学吗?
A.很喜欢 5 19.23%
B.喜欢 12 46.15%
C.一般 7 26.92%
D.不喜欢 2 7.69%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 26 位受访语文教师中,有 65.38%的教师对于写作教学兴
趣表示“喜欢”或“很喜欢”;34.61%的语文教师对于写作教学表示“一般”或“不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8
喜欢”。可见,多数语文教师并不排斥写作教学。
b.写作教学设计方面
笔者主要设置了“关于初中作文教学计划,您的情况是?”“您在作文教学备课方
面是怎样完成的?”两题。具体调查结果见表 2-9:
表 2-9 语文教师写作教学计划与教学设计情况调查表
题目 选项内容 人数 百分比
关于初中作
文教学计划,
您的情况是?
A.有初中三学年的作文教学计划 3 11.54%
B.有初中两学年的作文教学计划 2 7.69%
C.有初中一学年的作文教学计划 17 65.38%
D.没有制定作文教学计划 4 15.38%
您在作文教
学备课方面
是怎样完成
的?
A.认真备课,有授课计划,有较完整、详细的教案 7 26.92%
B.备课较认真,有教学计划和教案 12 46.15%
C.无授课计划,无完整、详细的教案 2 7.69%
D.按进度随机处理 5 19.23%
经统计,大部分语文教师只有一学年的作文教学计划,往往是自己所带年级的作
文教学计划。在 26 位被调查教师中,仅有 7 位教师认真备课,有授课计划,有较完整、
详细的教案。而后笔者又查看原始答卷,他们的基本情况见表 2-10:
表 2-10 “认真备课,有授课计划,有较完整、详细的教案”的语文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表
序号 4 6 7 14 15 17 19
性别 B.女 B.女 B.女 A.男 B.女 B.女 A.男
年龄 35 36 23 45 25 23 33
学历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专业
汉语言文学
专业
教育管理 汉语言文学 教育学 汉语言文学 教育学 汉语言教育
教龄 2 18 一个月 25 2 1 7
任教学校 A.古城中学 B.英言初中 B.英言初中 B.英言初中 D.同善初中 B.英言初中 C.华峰初中
任教年级 C.初三 C.初三 A.初一 C.初三 B.初二 A.初一 C.初三
从表中可以看出,写详细写作教学设计的要么是女教师,要么是教龄较短(10农村初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29
年以下)的语文教师,要么是带初三毕业班的老教师;他们所占百分比分别是 71.43%,
71.43%,57.14%。
随后,笔者又对这些语文教师进行访谈核实,发现他们写作教学设计中的个别“详
案”是教材、各种教辅的二次搬运。当然也有老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与补充。
c.写作教学训练方面
笔者设置了“您一学期一般安排多少次写作训练?”一题,具体调查结果见表 2-11:
表 2-11 写作训练量调查表
题目 选项内容 人数 百分比
您一学期一般安排多少
次写作训练?
A.2 次以下 0 0%
B.2—5 次 4 15.38%
C.5—8 次 12 46.15%
D.8 次以上 10 38.46%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语文教师平均一学期安排 6 次左右写作训练。据笔者了解,
垣曲县各个学校也要求每位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自己要先写下水文章。
这也就意味着,语文教师应该每学期平均写 6 篇下水文。
此外,笔者还针对写作教学流程设置了“您一般采用哪种写作训练流程?”一题,
具体的调查结果见图 2-5:
图 2-5 语文教师写作训练流程调查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0
从上图中可见,在写作训练流程方面,有 46.15%的教师会采用“教师布置写作
要求并指导——学生当堂写作——教师批改、讲评”这种流程;38.46%的教师则会按
照“教师布置写作要求并指导——学生当堂写作——学生互批——教师讲评”这样的
流程;7.69%的教师会选择“教师布置写作要求——学生当堂写作——教师批改、讲
评”这种流程;还有 7.69%的教师则选择“教师布置写作要求——学生课后写作——
教师批改、讲评”。
92.3%的语文教师还是习惯让学生当堂完成写作训练;84.61%的语文教师会在学
生写作训练开始之前予以指导;虽然也有些语文教师会将作文批改交给学生,让他们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相批改;但多流于形式,迫于学校检查。
这样看来,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写作教学训练较少,而且训练流程比较传统。
d.写作教学评讲方面
笔者主要设置了“您最常用的评讲作文的方式是什么?”“您如何给学生写评语?”
两题,具体调查结果见表 2-12:
表 2-12 语文教师写作教学评讲情况调查表
题目 选项内容 人数 百分比
您最常用的评讲
作文的方式是什
么?
A.读优秀范文 13 50%
B.教师全评 4 15.38%
C.学生互评 5 19.23%
D.其它 4 15.38%
您如何给学生写
评语?
A.优缺点,鼓励性话语,给分数或等级,批“阅”
字,标日期
24 92.31%
B.优缺点,给分数或等级,批“阅”字,标日期 2 7.69%
C.给分数或等级,批“阅”字,标日期 0 0%
D.批“阅”字,标日期 0 0%
经统计,有 50%的语文教师最常用的评讲作文方式是“读优秀范文”;在写评语
方面,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会标注优缺点,鼓励性话语,给分数或等级,批“阅”字,
标日期。对于给分数这种评价,功利性显然加强了。学生往往就会比较,为什么会有
一分或几分之差。毕竟分数是一个显眼的绝对值。农村初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e.写作教学指导方面
关于写作教学指导,笔者主要设置了“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吗?”“在写作过
程中,您一般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指导?”两题,具体调查结果见图 2-6:
图 2-6 语文教师写作教学指导调查百分比图
从上图中可知,语文教师均会指导学生的写作,或“经常进行指导”,或“偶尔
进行指导”。对于具体对学生写作指导方面,主要有写作素材筛选方面的指导、主题
明确方面的指导和语言选择方面的指导。对于偶尔进行写作指导的语文教师而言,他
们更倾向于指导学生“明确主题”,这是保证学生作文合格的底线。而经常予以学生
写作指导的语文教师则将重点放在写作素材的筛选上。这就说明,语文教师在学生写
作中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明确主题,并进行相关素材的搜集、整理以及筛选与运
用。
f.对写作教学水平的自我评价方面
关于对教师写作教学水平的自我评价方面的调查,笔者设置了“您认为自己的写
作教学怎么样?”具体调查结果见图 2-7: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
图 2-7 教师写作教学水平自我评价百分比图
从上图中可知,在 26 位教师中,仅有 27%(7 人)的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写作教学
水平满意,其余 73%(19 人)的语文教师感觉自己的写作教学水平“一般”。可见,
写作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师的教学难题,虽然他们自身已经明确当前的写作教学是存在
问题的,但是苦于没有更有效的解决办法与策略。
g.写作教学的经验与方法方面
笔者主要设置了“您是怎么提高学生写作的?”“您是如何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管
理与保存的?”两题。具体调查结果见图 2-8:
图 2-8 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经验与方法调查农村初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33
从上图中可以明确,一线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的经验与方法就是“多阅读”和“多
练笔”。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管理与保存方面,大多是学生自己保管,占 42.31%;
而运用电子输入保存的则为 0%。
2.2.3 家长写作辅导现状调查与分析
a.家长自身写作方面
笔者主要从写作兴趣、写作习惯两方面展开,设置了“您喜欢写作吗?”“您留
意过身边的人事物吗?”“您有写日记或者随笔等的习惯吗?”。具体调查结果见表
2-13:
表 2-13 家长自身写作情况调查表
调查角度 题目 选项内容 人数 百分比
写作
兴趣
您喜欢写作
吗?
A 很喜欢 69 8.65%
B 喜欢 149 18.67%
C 一般 400 50.13%
D 不喜欢 180 22.56%
写作
习惯
您留意身边的
人事物吗?
A 观察仔细,清楚记得 153 19.17%
B 留意,但印象不深 292 36.59%
C 有时会留意 273 34.21%
D 不太留意 80 10.03%
您有写日记或
者随笔等的习
惯吗?
A 经常写 69 8.65%
B 兴趣来了就写 117 14.66%
C 老师要求就写 301 37.72%
D 没有 311 38.97%
从上表统计中可见,798 位学生家长中,有 50.13%的学生家长对于“写作”的态
度是“一般”;很排斥写作的学生家长就占到 22.56%。整体上看,学生家长对写作
是不感兴趣的。
b.家长对孩子写作辅导方面
笔者从家长对孩子读写情况的整体感知和参与孩子读写活动的情况两方面进行
调查,主要设置了“您清楚孩子的学习状况吗?”“您觉得孩子的读写情况怎么样?”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您有没有亲自辅导?”“您有陪孩子一起阅读吗?”“您指导
过孩子写作吗?”“您觉得自己读写情况对孩子有影响吗?”六个题目,具体调查情况
与结果见表 2-14:
表 2-14 家长对孩子写作辅导情况调查表
调查维度 题目 选项内容 人数 百分比
对孩子读写
情况的整体
感知
您清楚孩子的学
习状况吗?
A.非常清楚 152 19.05%
B.比较清楚 230 28.82%
C.清楚 329 41.23%
D.不清楚 87 10.90%
您觉得孩子的读
写情况怎么样?
A.喜欢阅读和写作 283 35.46%
B.喜欢阅读,但不喜欢习作 314 39.35%
C.不喜欢阅读和写作 121 15.16%
D.不清楚 80 10.03%
参与孩子读
写活动的情
况
在孩子的学习过
程中,您有没有
亲自辅导?
A.经常辅导 105 13.16%
B.偶尔辅导 358 44.86%
C.很少辅导 261 32.71%
D.从没辅导 74 9.27%
您有陪孩子一起
阅读吗?
A.经常一起阅读 97 12.16%
B.偶尔一起阅读 361 45.24%
C.很少一起阅读 242 30.33%
D.从没一起阅读 98 12.28%
您指导过孩子写
作吗?
A.指导过 449 56.27%
B.没有 349 43.73%
您觉得自己读写
情况对孩子有影
响吗?
A.有很大影响 502 62.91%
B.影响一般 183 22.93%
C.没有影响 51 6.39%
D.不知道 62 7.77%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 800 位受访学生家长,798 份有效答卷中,有 711 位学生
家长是清楚孩子的学习状况的,占到 89.1%。在此基础上,各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读
写情况的整体感知还是比较清晰的。有 283 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既喜欢阅读,也喜农村初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35
欢写作,占到 35.46%;有 314 位家长认为孩子喜欢阅读,但不喜欢写作,占到 39.35%;
有 121 位家长认为孩子既不喜欢阅读,也不喜欢写作,占到 15.16%。在家长看来,
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欢阅读,在喜欢阅读的孩子中也并不是都喜欢写作,写作是孩子
们不太感兴趣的部分。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经常辅导”或“偶尔辅导”的家长有 463 人,占
58.02%;这也就表明仍有 41.98%的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很少辅导”或“从没辅
导”。陪孩子一起阅读过的有 458 人,尽管他们是“经常一起阅读”或“偶尔一起阅
读”;那么,没有陪孩子阅读的学生家长仍有 340 人,占 42.61%。指导过孩子写作
的有 449 人,没有指导过的有 349 人,占 43.73%。
从“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您有没有亲自辅导?”“您有陪孩子一起阅读吗?”“您
指导过孩子写作吗?”三题的调查结果中可见,在农村初中仍有 40%以上的学生家长
没有亲子辅导过孩子,没有陪孩子一起阅读过,没有指导过孩子写作。这也就意味着,
当前仍有 40%以上的农村初中学生家长将教育孩子的重任完全寄托在学校教师的教
育教学中。
2.3 农村初中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笔者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垣曲县四所农村初中学校的 656 名学生、26 位科任
语文教师以及 798 位学生家长展开了总计 1480 份问卷调查,并辅之以必要的访谈法
加以佐证与核实,之后完成了对所掌握的调查数据的回收、处理、总结与分析。综合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以及笔者自身的三年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当
下的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还存在着或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对学生、教
师、家长三个主体分别展开论述,概括他们在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
分析。
2.3.1 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a.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作为语文写作学习的主体,是重要的参与者。本该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精
神状态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然而现实中的他们却不是这样的。对农村初中学生而
言,语文写作貌是天生的短板。细细思量,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6
方面:
(1)写作兴趣不高
每每提到写作,学生的热情就会跌落,他们对于“写作”很是不感兴趣。只见学
生双手一摊,嘴角一撇,眼角一耷拉,满是愁容、一脸无趣,顿时头上出现 N 团雾霾;
甚至还有些学生则露出一脸的不屑。
而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我们才会去行动。提及“兴趣”,
早在 2500 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及学习的三重境界时就曾说过“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短短 16 字,字字珠玑,无不闪耀着先贤的
睿哲和智慧。
可纵观当下的农村初中语文写作现状,很喜欢写作的学生早已是凤毛麟角。这从
学生写作兴趣与动机的调查数据中可以得到证实,农村初中学生写作兴趣并不高涨,
而且比较低迷,写作动机也比较功利。
(2)写作习惯不好
拿起学生的习作练习本,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龙飞凤舞的潦草字迹,勾抹涂画、不
整洁的卷面,不禁会问到,“学生的作文怎么这样了?连最起码的写作习惯都这样!”
是呀,学生的写作习惯就是如此消极、倦怠和不耐。除了字迹、卷面之外,一些学生
在写作中语句不通,错别字频现,结构混乱等。当然也有一些态度端正的学生,他们
会尽量避免这些。但也会出现一些不好的写作行为,诸如不认真审题;不合理选材;
不写写作提纲,提笔就写;不留意身边人事物;观察不仔细、作文后不自己修改等一
些不好的写作习惯。
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在正式写作前撰写写作提纲的仅有 18.29%的学生;
对身边人事物留意并仔细观察的学生仅有 25.61%;写作后会进行自我修改的仅有
26.52%,他们更倾向于请老师帮忙修改。
由此可见,学生写作习惯并不是很好。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
随”。如果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写作活动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势必会使得写作
行为过于散漫、随意,不精致。
(3)写作素材不够
据笔者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在学生的写作中所选用素材多为学生自己
的经历、感受与经验,占到 44.36%;另外,31.71%的学生作文素材是来源于所看的农村初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37
书中故事或人物、情节。显然,学生的写作素材范围小,获取太过被动,而且不是很
充盈、也不够鲜活。
故而,笔者从阅读方面展开调查,以一探究竟。正所谓阅读是“吸收”,写作是
“发表”,写作素材不厚实,定是阅读吸收不到位。
关于阅读方面的调查,主要从阅读兴趣与动机、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具体调查
结果见表 2-15、表 2-16:
表 2-15 学生阅读兴趣与动机调查表
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你喜欢阅读吗?
A.很喜欢 153 23.32%
B.喜欢 324 49.39%
C.一般 173 26.37%
D.不喜欢 6 0.92%
你认为阅读的意
义是什么?
A.感兴趣,可以使自己快乐 222 33.84%
B.提高阅读能力并积累写作素材 399 60.82%
C.为了寻找需要的信息 23 3.51%
D.消遣时间 12 1.83%
你如何选择阅读
书籍?
A.根据自己的兴趣 512 78.05%
B.老师要求 52 7.93%
C.同学、家人推荐 63 9.60%
D.有什么看什么 29 4.4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阅读兴趣上,656 份有效答卷中,对阅读“很喜欢”或“喜
欢”的有 477 人,占 72.71%;对阅读感觉“一般”或“不喜欢”的有 179 人,占 27.29%。
可见,多数学生并不排斥阅读。
阅读动机上,大部分学生阅读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并积累写作素材”,占
60.82%。还有 222 人认为阅读的意义是“感兴趣,可以使自己快乐”,占 33.83%。
这些学生的阅读应该是积极主动的。
然而在“你如何选择阅读书籍?”一题中,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的却有 512
人;与“感兴趣而阅读”的 222 人有 300 人之差,这显然是矛盾的。因此,笔者又通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8
过访谈进行核实,原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书籍中的“兴趣”,在学生看来不仅
仅包括兴趣爱好,还包括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等功利性较强的一些因素。
综上可以推断,虽然多数学生并不排斥阅读,也有很多学生在阅读,但是仍有相
当的学生在阅读中并没有收获快乐,即使是自己选择的书籍也不能将“阅读”做到“悦
读”。农村初中学生阅读兴趣与动机在整体上呈现“在阅读”阶段,与“爱阅读”尚
且还有一段距离。
再来看学生阅读习惯方面的调查。见表 2-16:
表 2-16 学生阅读习惯调查表
阅读习惯 人数 百分比
阅读
时间
A 30 分钟以下 180 27.4%
B 30—60 分钟 380 57.9%
C 1—2 小时 79 12.0%
D 2 小时以上 17 2.6%
阅读量
A 1 本以下 91 13.9%
B 1—2 本 246 37.5%
C 3—5 本 211 32.2%
D 5 本以上 108 16.5%
读物
类型
A 文学名著 388 59.2%
B 杂志期刊 70 10.7%
C 卡通漫画 57 8.7%
D 其它 141 21.5%
媒介
与平台
A 纸质书籍 389 59.3%
B 报刊杂志 56 8.5%
C 移动平台(如手机等) 167 25.5%
D PC 平台(如电脑等) 44 6.7%
阅读
方法
A 读后撰写心得体会并与人分享 173 26.4%
B 通读全书记住书中关键人物与章节 196 29.9%
C 感兴趣章节精读并做读书笔记 252 38.4%
D 随手翻翻 35 5.3%
从上表中,我们看出:只有 57.9%的学生每天用大约一节课的时间去阅读;一学农村初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39
期可以阅读 1—2 本书,大部分是纸质的书籍;而且在阅读过程中,会通读全书记住
书中关键人物与章节,在感兴趣章节会精读并做读书笔记;但读后撰写心得体会并与
人分享的仅有 26.4%。这也就表明,学生的阅读还没有将其转化为一种写作冲动,还
没有将阅读与写作连接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可见,学生的阅读多是一种功利性阅读,他们貌似天天在阅读,在积累写作素材,
但并没有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虽然学校会组织学生定期去图书馆借书,但由于农
村初中学校相对偏远闭塞,拥有图书资源陈旧,馆藏书籍量也有限,学生还往往是对
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如笑话等进行阅览,没有科学合理的读书计划,也做不到详实条理
的读书摘记。此外,诸如自行购买图书方面又会受到家里经济条件等的影响。这在跟
进调查与访谈中得到证实。显然,学生的阅读体验当真是比较粗浅的。
国画大师李苦禅曾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现在的初中学生大
多没有读书爱好,也没有时间去尽情地阅读。没有深入的阅读体验,又怎么能很好地
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呢?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写作素材积累越发平浅,更谈不上“厚
积薄发”;写作源泉与灵感就不能够很好地被激发,也不能鲜活生动。胸中无墨,又
怎能激扬文字?
(4)写作练笔不多
据笔者对全县 656 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他们的正规作文训练每学期平
均为 5 次,一学年也就是 10 次左右。而且,经常写日记、周记或随笔的学生也仅占
21.19%。
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初中学段学生的写作做出了明确要求:
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 14 次,其他练笔不少于 1 万字,45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 500 字
的习作[1]。这样算来,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的写作练笔也是不多的。可以说,他们就
没有完成初中学段学生应该有的写作练笔。这还仅仅是考虑写作练笔的量,不排除其
中滥竽充数的、敷衍了事的写作练笔。
(5)写作情感不真
笔者通过对一个班的学生作文整体抽查后,笔者发现全班 30 多个学生内出现了
五六个样板。也就是说,五六个同学的作文就是一样的。这无疑是最大的雷同甚至相
同作文,其中抄袭现象很是严重。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0
这不得不引起笔者的思考。写作本是极具个性与情感的活动,但却出现这样高度
同一的“同情相连”现象,其中的写作情感不真当是事实。而且学生的作文中,官话、
套话居多,说真话、抒真情的就少;即使抒情也是无病呻吟,写作行文的感染力自然
就会苍白无力。正如《庄子·渔父》篇中所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
能动人!”
b.学生写作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综上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写作认识不到位
就是说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教师、家长等没有认识到写作的功用,没有意识到
写作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写作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
笔者通过电话,与个别语文教师进行访谈交流,他们表示真正给学生写作的时间
都不是很充足。比如教师要赶教学进度,就会把原有的写作课挤掉;甚至有些学校就
没有安排专门的写作课,农村初中学校的写作课是由语文教师随机随性随时安排的。
尤其是在快要进行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模拟考等时间点,语文写作课还会被其他
学科挤掉。
(2)生活过于平淡乏味
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现状,笔者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展开了调查,具体调查
结果见表 2-17:
表 2-17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选项内容 人数 百分比
所属学校
A.古城中学 113 17.23%
B.英言初中 339 51.68%
C.华峰初中 146 22.26%
D.同善初中 58 8.84%
所在年级
A.初一 183 27.90%
B.初二 257 39.18%
C.初三 216 32.93%
是否留守
A.是 171 26.07%
B.否 485 73.93%
从上表学生基本情况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垣曲县农村初中学校有 26.07%的农村初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为留守学生,而且在校学生人数也比较少。
而且在后续的跟进访谈中,笔者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生源的学生外流,或跟
随父母外出上学,或进入县城学校学习。选择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寄宿,从周
一到周五,基本在学校学习、生活。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的圈子就是学校那么大,
每天面对的就只有自己的老师、同学;而且大部分学生的校园生活基本上是教室、宿
舍、食堂等几点一线的上课、下课的单调生活。
叶圣陶老先生的经典作文教学思想“作文是生活”“作文源于生活”。他曾说“作
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手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
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顶备方法。”[
1]
这样看来,学生限于单调的平淡乏味的校园生活,使得参与校园外的广大的社会
生活、自然风物、亲近的家庭生活等就会较少,相应的阅历、体验也就随之较少,自
然就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写作素材自然也就不厚实。
(3)日常写作教学程式化
在平日的语文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多碍于应试,迫于生计,往往是教师布置写
作题目,并强调写作要求,再说几句所谓的写作指导的官话、套话,学生随即就进行
写作。而且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也只是教学生一些写作套路、写作技巧,让学生抄写
范文、记忆好词佳句美段,亲授好作文开头、结尾,出示经典名人案例等等这些“工
厂式批量生产作业”。这些应接不暇的活儿计,让学生头昏脑涨,常常依葫芦画瓢;
不解其中,便会弄出张冠李戴的笑话。这样的写作程式几十年如一日。学生早已习惯
了胡乱地拼凑,机械地抄写,平庸地表达,草草地敷衍。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不见
了,灵动不闪了,更多的是程式化、套路化、呆板化,总觉着一副横秋老气、沉沉暮
气。
(4)生源较差
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日益重视,但凡学生优秀些的,家里经济也殷实点的,父
母就会把他们的孩子想方设法带到城里去上学。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农村初中学校
优秀生源外流,甚至有些学校会面临招不到学生的窘境;留在农村本地就读的大多是
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自身学习品质又相对较差的一些学生。他们往往意识不到
初中语文写作的重要性,感知不到写作的功用性质。在他们看来,写作就是浪费点时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63.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2
间、精力和笔墨;写点言不由衷的、不知所云的流水话;给语文老师完成作业,徒增
自己的麻烦;仅此而已。
(5)长期留守,缺乏关爱,敦促不够
据笔者对农村初中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发现,垣曲县农村初中学校有 26.07%的为
留守学生。初中学生正处于学习习惯养成阶段,而这些孩子长期留守,缺乏父母关爱
和陪伴,缺乏情感体验,造成写作情感不真。而且父母亲对其敦促也不及时,致使一
些学生在写作中会出现书写、卷面、文句表达、结构安排等写作习惯方面的问题。
2.3.2 教师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a.教师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作为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主体,是学生写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帮
扶者,也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明确指出: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理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
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
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
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
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1]。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下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仍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写作这项
语文活动始终是困扰教师的“老大难”,而且有种越演越烈的态势。笔者在对全县四
所农村初中学校的 26 位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时,还同步对个别语文教师进行了访
谈。结合笔者自己三年的教学经历,现在反思,教师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1)写作专业素养不精
作为语文学科的科任教师,而且大多出身科班,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提升自己的语
文学科专业素养,尤其是写作专业素养。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加深加厚自己的专业学
识,紧跟本专业的发展节奏,走在学术发展的前沿。语文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术业
越来越精专,使自己的道闻于前瞻。
然而,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当前,能自觉提升自我学科专业素养的教师并不是
很多,尽管会有各级各类、各样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但多流于形式。如:在农村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9.农村初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43
初中学校,语文教师会被要求参加校级、区县级、省级等各级各类培训,有访名校学
习、到高校进修、基地校跟岗实践、岗前培训、学期前培训等。培训形式主要是到实
地校参观学习和线上网络研修。其中,网络研修是最常见的、最便捷的一种学习、进
修方式。对于网络研修,原则上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参与,但存在部分语文教师迫于自
己日常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往往是人上课去了,网络研修视频还在播放的情况。这
样,对于所谓的的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为了更深入地探究教师写作专业素养不精的成因,笔者还对教师自身的阅读情况
进行了调查。具体调查结果见表 2-18、表 2-19:
表 2-18 教师自身阅读兴趣与动机调查表
题目 选项内容 人数 百分比
您喜欢阅读吗?
A.很喜欢 7 26.92%
B.喜欢 15 57.69%
C.一般 4 15.38%
D.不喜欢 0 0%
您认为阅读的意义是
什么?
A.兴趣爱好 5 19.23%
B.自我能力提升的需要 19 73.08%
C.学校要求 2 7.69%
D.消遣时间 0 0%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阅读兴趣方面,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表示“喜欢”或“很
喜欢”,占到 84.61%。在阅读动机上,26 位语文教师中,出于自我能力提升的需要
而阅读的有 19 位,占 73.08%。
可见,垣曲县四所农村初中学校的语文教师对于阅读还是积极的。
再来看关于阅读习惯的调查。主要从阅读时间、阅读量、阅读的读物类型、阅读
的媒介与平台以及阅读的方法等五个维度展开调查。具体调查结果见下表 2-19: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4
表 2-19 语文教师阅读习惯调查表
阅读习惯 人次 百分比
阅读
时间
A 30 分钟以下 5 19.23%
B 30—60 分钟 15 57.69%
C 1—2 小时 6 23.08%
D 2 小时以上 0 0.00%
阅读量
A 1 本以下 1 3.85%
B 1—2 本 14 53.85%
C 3—5 本 9 34.62%
D 5 本以上 2 7.69%
读物
类型
A 文学名著 16 61.54%
B 教育心理 1 3.85%
C 学科专业 6 23.08%
D 其它 3 11.54%
媒介
与平台
A 纸质书籍 23 88.46%
B 报刊杂志 0 0.00%
C 移动平台(如手机等) 3 11.54%
D PC 平台(如电脑等) 0 0.00%
阅读
方法
A 读后撰写心得体会并与人分享 4 15.38%
B 通读全书记住书中关键人物与章节 8 30.77%
C 感兴趣章节精读并做读书笔记 12 46.15%
D 随手翻翻 2 7.69%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上,超过一半的语文教师能自觉保证自己
每天有 30—60 分钟时间阅读,而且每学期可以阅读 1—2 本书。在阅读的读物类型上,
有 16 人阅读文学名著;有 6 人阅读与学科专业相关的书籍,而阅读教育心理类图书的
仅有 1 人。在阅读的媒介与平台上,绝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阅读纸质书籍,只有极少数
教师接触电子读物。在阅读方法上,语文教师更多的会“通读全书记住书中关键人物与
章节”,并对“感兴趣章节精读并做读书笔记”。农村初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45
综上,垣曲县四所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自身阅读方面,态度比较积极,大多能天
天阅读;而且在阅读时候,对于精要部分,会详细阅读,还会做读书笔记。但是,在
对个别语文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他们所谓的天天阅读是指教材教辅阅
读,而对于课堂教学之外的阅读还是比较少的。只有少数语文教师会去阅读与学科专
业相关的书籍,而且是来源于农村初中学校图书馆内的、比较陈旧的纸质书籍;几乎
没有教师会去订阅最新的教育教学杂志、报刊和书籍。
这也就是说,当前语文教师的阅读,尤其是学科专业素养提升方面的阅读还是比
较缺乏的,陈旧的。如此,语文教师又怎能拥有精湛的写作专业素养呢?
(2)写作教学练笔虚空
据笔者调查结果发现,语文教师每学期平均写 6 篇下水文。然而,在后续的跟进
访谈中,笔者了解到这样一个尴尬的、严峻的现实情况: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学习
写作,然而教师自身却不会写作,甚至也是谈写作,颜立变。尽管身为语文教师,会
写作是必要的功底,必会的看家本领;而且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是科班出身,甚至还有
教育硕士,但对于初中语文写作,都是一筹莫展。其中,某些语文教师的下水文往往
是从网上“Ctrl+C”加“Ctrl+V”;真正自己写作的很少。在被追问是否有写日记、
随笔等写作小练笔之类时,受访者多表示日常教学和学校事务较多,再加上自己的家
庭生活等各种原因,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写作练笔。
这样,在自身写作练笔不充盈的情况下去指导学生写作,势必是纸上谈兵,多是
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的假大空。凌驾于真正写作练笔之上的单纯的写作技巧是
苍白的,是无力的,是不具有可感性的、更不具有操控性。而且听到所谓“技巧”的
灌输后,学生反而更容易走极端,会为了技巧而作文,使得学生的作文灵性不灵、情
感不真,也会使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写作更加畏惧,更想着避而远之。对于写作教
学练笔,语文教师尚且如此虚空,又怎能期待学生的写作出彩呢?
(3)写作教学目标不明
截至此论题正式铺展时,笔者所在学校尚且没有一套完整的、成系列的关于写作
教学的教材。甚至现行的教材都是不统一的,初一年级是统编教材部编本,初二、初
三年级均采用旧版北师大版教材。这就让习惯了依照教材安排写作的语文教师在写作
目标上不明确,不知该如何正确、科学、有序地开展写作教学,难免会无所适从。
据笔者对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语文教师只有一学年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6
的作文教学计划,往往是自己所带年级的作文教学计划。这样一来,针对初中三年的
整体写作计划就是缺失的。没有对整个写作训练的大致把握,势必会影响各个学年写
作计划的准确定位与设计,他们不清楚各个阶段应该让学生的写作达到什么样的目
标;在这样不准确的写作计划的指导下,写作教学的随意性就很强。因此就会出现这
样的情况:
七年级进行过的记叙文写作训练,八年级、九年级还在进行;而诸如说明文、议
论文等难度稍大的写作训练又碍于写作时间有限只能蜻蜓点水式带过。像这样因写作
教学目标不明确而出现重复性写作教学工程,实则是一种写作资源的浪费。尽管有些
语文教师诸如年轻教师、女教师、毕业班教师,他们的写作教学设计做的很认真、很
详细,很是投入,但也多是高投入低产出,多是事倍功半。
(4)写作教学训练传统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提了多年,但在农村初中学校,所谓的改革就是课堂教学用用
教学课件,小组象征性地学习讨论,真正地变化并没有多少。在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
写作教学中,目前全县的四所农村初中其写作教学流程还是比较传统的。
据笔者调查,语文教师平均一学期安排 6 次左右写作训练;46.15%的语文教师在
写作训练流程上是“教师布置写作要求并指导——学生当堂写作——教师批改、讲
评”;仍有 61.54%的语文教师会选择自己去批改学生的作文。可见,语文教师大多
不敢放手,他们不敢让学生参与评改,这就势必会使得学生的写作参与不积极,导致
对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学生间互相批改作文的指导不到位、不深入了。而且久而久之
还会助长学生写作学习的惰性,失去学生作为写作学习主体的地位。简单地说,就是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还是习惯“一言堂”和“全包揽”。
在具体写作训练文体上,语文教师更多的是训练学生学写记叙文,像说明文、议
论文几乎不会提及。这在笔者对 656 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中得到印证。有
46.65%的学生表示自己擅长写记叙文。但具体关乎记叙文写作,如人物刻画、故事叙
述、景物观察等又做的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到位。
而且笔者还发现,在写作训练体裁的选择上,诗歌体裁并没有出现过。访谈中了
解到,一方面是语文教师在安排写作训练时候,就不会提及诗歌体裁;另一方面,学
生的潜意识里就认为诗歌是不可以写的。当然,诗歌体裁相较于一般的作文体裁,难
度也还是比较大的,比如语言更加凝练,意境更加深远,思维也更具跳跃性等等。农村初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47
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管理与保存方面,大多是学生自己保管,占 42.31%。这样
由学生自己进行作文管理与保存,多会呈现一种“无序”“放羊”的“放养”态势,
往往是学期结束,作文本就不见了。而对于电子输入保存的则为 0%。
可见,在写作训练中,不仅写作量少,写作流程、写作训练文体选择上较为传统,
写作文稿保存方面也比较陈旧、低效,并没有借助和发挥电子文稿的的作用。
(5)写作教学评讲单一
现实中的写作教学评讲多是由语文教师全批全改,然后挑选其中的好作文,在班
上读,或者直接读教参上的范文。评讲的标准依然是文章的书写整齐,卷面整洁;文
章主题明确、语言修辞运用规范等。这就使得语文教师将近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
在了评价学生的作文本身,而忽视了学生在写作材料上的准备、筛选,以及一些学生
自身对作文修改、润色的评价。
语文教师的全批全改,使得学生作文的优秀与否全都取决于语文教师一个人的审
美评判。那么作为被评判的学生本人往往被忽视他的写作灵感、写作兴趣、写作习惯
等。
这种单一的写作教学评讲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对作文评讲
做出的明确阐释,要“多种评价”,“多元评价”显然是相悖的。
(6)写作教学指导不深
据调查结果显示,语文教师均会指导学生的写作,或对素材筛选方面,或对主题
明确方面,或对语言选择方面,或对文体确定方面的指导。但是在访谈个别语文教师
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指导是比较粗浅的。比如在写作素材方面的指导,语文教师
只是提醒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材。但对于本身就没有多少写作素材的学生而
言,又如何选材呢?本就无材可选!当然,有些语文教师会让学生抄写一些好词、佳
句、美段,还有诸如初中生必背成语 100 个等。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这样积累的素
材中,要完成一篇作文,难道要去翻看 100 个成语,从中挑选几个?这样的话,一节
课 45 分钟,学生能完成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吗?就算勉强完成了,那习作质量呢?
可见,语文教师对学生写作素材的指导不能仅是“提醒”,更多的指导工作应该
放在更为基本的素材搜集、整理、保存上。
在写作过程方面,大多语文教师采用“放羊式”教学,就是教师布置作文题目,
强调写作要求,然后让学生自由写作。期间,师生互动几乎没有,多是教师在讲台上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8
站一节课,学生在座位上坐一节课,写一节课。这样的写作中指导很明显不够深入。
在写作提纲方面,一份好的写作提纲里明确了文章主题、行文思路、素材或案例
的选择与运用,文章的结构等等,能够帮助作者更快、更好地完成作文。但是,在写
作教学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写作提纲撰写就显得可有可无。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统计
与分析显示,仅有 18.29%的学生会写写作提纲。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学生是
不写写作提纲的。写作提纲的撰写当真是可有可无的了。由此可以预想,学生的作文
就是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可见,语文教师对学生写作的指导的确不深入。
b.教师写作教学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纵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1)写作教学视野不开阔
从调查中发现,垣曲县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整体阅读偏于陈旧,与外界接触较少,
对新事物不是很感兴趣。这与所处的农村学校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闭塞有很大关系。
即使是年轻的语文教师,刚进入农村学校时,心里有很多想法,工作热情也很高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周边教师影响较大,原先那些新想法、新视野也就慢慢地
逝去了。久而久之,评讲方式方法甚至教学教法也就“定格”了。
(2)自身阅读写作不到位
叶圣陶指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能驾驭文字。”[
1]
特级教师程翔也曾
说过:“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尝试着写一点文学作品。这样你再去教的时候,感觉就
不一样了。”[
2]
的确,语文教师必须自身多阅读,多练笔,才能体会写作中的甘苦滋
味,之后指导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指导也才能更具体、更深入、更有
针对性。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学科专业阅读上较少,写作练笔也不勤。
(3)迫于应试,以考定教
对于考试,这是每一个教师避不开的话题。不管是否课改,是否有效,在学校内
一切都围绕考试展开,大多语文教师只会根据“考试要求”安排相应指导。对此,笔
者深有感触。就拿这次“同读共享写作实践”来说,要作试点尝试,很多教师一听是
一种新的尝试,这时候就开始犹豫。他们总担心会影响考试成绩,而且他们中不少人
[1]
林瑞.听读美文:助益作文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06):13.
[2]
李节.“特级教师不是我人生的奋斗目标”——特级教师程翔访谈[J].语文建设,2011,(10):5.农村初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49
认为,写作教学就应该按照考试要求进行,考什么,就该教什么。这种以考定教的局
面一时还不能扭转,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在农村初中尤为明显。
(4)无效工作繁多
尽管垣曲县农村初中学生人数在逐年减少,有些学校甚至面临生源问题,语文教
师相对充盈,基本上是一个语文教师带一个班级。按理说,教师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和
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之中,比如阅读学科相关专业书籍、自行完成下水文写作
练笔、平日随笔等。
然而事实上,各位教师并没有这样,他们被要求“坐班”,就是上午、下午在规
定的时间内都必须待在集体备课室。而且学校事务繁多,有各种各样的检查,还有总
写不完的资料。如一些学校要求教师每月要交钢笔字帖、试卷练习、学生访谈、作业
记录、听评课、读书笔记、工作笔记、各种活动实施方案、计划、反思、总结等等,
还不包括各种“官式”资料。这样就把教师很大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就拿走了。换言
之,就是语文教师的很多无效工作挤占了本应该有的而且必须要有的专业技术工作。
(5)学校管理不科学
关于学校管理,笔者主要从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两方面展开调查。
学校对学生的班级管理是每学年一变,就是以学生升级考试成绩为依据,将前一
学年的原班级打乱重新排班。这样一来,每个语文教师所教的学生都不一定是自己曾
经的学生;因教师个人教学进度的差异,就会使新班级的学生在写作层次和写作水平
上是不完全同步的。而且诸位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设计的备课环节中,与其他语文教
师互通交流也并不充分,往往是各行其是,互不干扰。更简单地,就会出现这样的情
况:对于某一块写作训练有的学生做过,而有些学生却没有。像这样重复性的写作教
学工程,实则是一种写作资源的浪费。
在教师管理方面,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具体调查结果见表
2-20: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0
表 2-20 教师基本情况调查表
所选内容 人数 百分比
任教学校
A.古城中学 6 23.08%
B.英言初中 7 26.92%
C.华峰初中 9 34.62%
D.同善初中 4 15.38%
任教年级
A.初一 9 34.62%
B.初二 11 42.31%
C.初三 6 23.08%
学历
大专 3 11.54%
本科 22 84.61%
研究生 1 3.85%
专业
汉语言文学 19 73.08%
教育学 2 7.69%
教育管理 4 15.38%
学科教学(语文) 1 3.85%
教龄
5 年以内 12 46.15%
5—10 年 2 7.69%
10—20 年 3 11.54%
20 年以上 9 34.62%
从上表教师基本情况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垣曲县四所农村初中学校的语文教
师在学历专业上和教龄上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简单地说就是,高学历的、入职不久
的年轻教师和低学历的、久在教育一线的年老教师居多,分别占到 46.15%和 34.62%。
前者往往多理论学识,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后者则教学经验丰富,却忽视理论指导。
这样,校际语文教师教学就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尽管在后续的跟进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农村学校会有年老教师与年轻教师之间进
行的师徒结对活动,但实际上碍于日常教学,真正开展师徒听评课学习的很少,多是
一种形式。即使有些师徒听评课学习的,也持续时间不长,多是几天就不了了之。
也就是说,学校在教师管理上并没有很好地完成年轻教师与年老教师之间的有效农村初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51
“续接”,这就使得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受到限制,没有充分注入年轻教
师的新鲜血液,也不能很好地展现与延续年老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优势。
2.3.3 家长写作辅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a.家长写作辅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家长而言,对孩子的教育更大程度上寄望于学校教育。在初
中语文教育教学辅导上,尤其是初中语文写作辅导方面,他们就显得力不从心。家长
在对学生写作辅导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写作辅导意识不强
对于写作,笔者也曾走访过一些学生家长。当被问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身
是否进行过写作或辅导过孩子写作时,他们大多数都是一脸的蒙圈。写作于他们而言,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久到都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在他们看来,从学校毕业后,
写作就是距离他们很遥远的事情,是一种高大上的行当,是专业作家、学校老师和学
生们才做的事。而现今,他们早已为人父为人母,也都从事着自己的营生,写作都是
遥远的、模糊的、记忆里的事了。对孩子写作的辅导那就更是天方夜谭的事情了。
据笔者对四所农村初中学校 798 位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显示,
50.13%的学生家长对于“写作”的态度是“一般”;很排斥写作的学生家长就占到
22.56%。这样看来,学生家长自身的写作意识就不是很强。
我们很难期望,一个写作意识淡薄的学生家长,他对自己孩子的写作能重视到那
哪里去?即使是“很重视”,也只是出于对每一次考试中语文作文分数的高度重视。
极端点说,学生家长只对学生写作的分数比较重视,仅此而已。
(2)写作辅导时间缺乏
据笔者的调查统计结果分析显示,在被调查的 798 位学生家长中,从事教师职业
的仅有 6 人,其余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也有在外务工或者从事个体经营的等等。
各位学生家长都有属于自己的行当,他们把近乎全部的时间都投放在了自己的工作
中、生活中。对于孩子的写作,他们能抽出来进行辅导的时间真的非常有限。用“起
早贪黑”来形容诸位学生家长,一点都不为过。
在笔者的走访中,印象较深的有这样一位学生家长。她曾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而且在教师的岗位上工作了 19 年。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她失业在家。聊起她的
日常,她说到,自己早上五点起床,然后做饭、吃饭;在七点左右,她就已经上工,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2
开始干活了,就是采椒。中午饭过后,稍作休息就又上工了,一直忙到下午六七点;
然后回家。等收拾完一天的活计,也就是晚上十点、十一点了。因为采椒是一项季节
性农活,又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忙起来就不知道什么是什么了。即便到了周六、
周日,孩子放假回家了,她还得为孩子洗洗涮涮什么的。她只是众多学生家长中的一
个缩影,如她这般的家长比比皆是。
学生家长当真是没有时间辅导孩子的写作;工作、生活,有太多的外物琐事在打
扰他们,分散他们的精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