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文化视域下的中日拔河习俗
-
+
御姐音
大叔音
萝莉音
型男音
摘要:本文是一篇日本语言学论文,笔者通过分析两国拔河的相关信仰、稻作遗址出土的考古证据、现实拔河案例等,笔者推测拔河起源于长江中游,之后,迁往长江下游的苗族再通过“黑潮”逃亡到日本九州岛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
本文是一篇日本语言学论文,笔者对拔河的民俗特征、起源、传播、变异提出了个人观点。稻作祭祀古老而又神秘,尽管在论述过程中尽量以客观证据为据,但对于所得出的结论依然非常惶恐不安。关于拔河习俗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笔者希望能通过此文为今后的拔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为学术尽一份微薄之力。
第一章 拔河的起源
第一节 文献中拔河的起源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拔河文献。拔河作为民俗活动首次出现于《荆楚岁时记》中,此书以记录 1400 多年前湖南、湖北地区的年中行事为主,由南北朝宗懔编撰。书中拔河被称为“施钩”,其记载如下:
为施钩之戏,以缏作篾缆相罥,绵亘数里,鸣鼓牵之。注:按施钩之戏,求诸外典,未有前事。公输子游楚,为载舟之戏,退则钩之,进则强之,名曰“钩强”。遂以钩为戏,意起于此。……1根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拔河的历史便可再向前追溯 800 年,直到 2200 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在当时拔河与楚国士兵作战时使用的兵器相关,春秋战国时代的著书《墨子》中,“施钩”被称为“钩强”,记载如下:
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埶,亟败楚人。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因此若埶,亟败越人。……
第二节 稻作文化视域下拔河的起源
一、性崇拜与蛇信仰
中日大部分学者认为拔河属于稻作文化,而小野重郎则通过观察南九州地区拔河祭祀中使用的绳子材料、祭祀品、祭祀过程等,认为拔河最初在萨隅两半岛旱作地带,属于芋类和杂谷的丰收礼仪,并不是水稻耕作的祭祀3。日本的民俗学家萩原秀三郎也认为拔河是由各种各样的习俗复合而成4。不过,关于这一点,我们还需作进一步的考证。拔河作为农耕祭祀的主要性格特征为以下几种:祈愿丰收、求雨、性崇拜、龙蛇信仰、占卜。其中最明显的民俗特征是性崇拜。
拔河中的天夫地母圣婚观就是明显的性崇拜。在小野重郎《十五夜綱引の研究》中有以下两例拔河:大隅北部地区的姶良郡隼人町嘉例川土橋村,每到八月一日,十五岁以下的儿童就开始收集葛藤和稻草,放在部落的公会堂中,并在公会堂的院子里制作拔河用的草绳。村民将带有性器官的男女稻草人和单只草履悬挂于庭院上方,以此代表制绳区域的神圣性1。同样,在大隅北部地区的姶良郡霧島町大窪、豊後迫的制绳场上方,也会悬挂带有性器官的男女稻草人,其功能也是代表制绳的神圣性。
上述案例中的稻草人能去除污秽,在祭祀中是神明的替身,由此可知日本一部分的拔河祭祀祭拜夫妇神。夫妇神的祭祀在信仰上与天夫地母圣婚观相对应。寒川恒夫氏认为所谓天夫地母圣婚观念是在农耕季的初始,通过天夫与地母相结合,祈愿稻作的丰收的信仰。一年中的第一场雨在稻作民族世界观中,是天夫让地母孕育生命的精液。从民俗角度看待天夫地母圣婚观,可将天夫理解为是提供阳光、雨水等,为了让农作物丰收条件的神明,地母则是大地的丰饶性和生命力神格化的神明2,两者结合可以带来水稻丰收。水稻耕作民族相较于其他旱作民族而言对雨水需求更大,因此圣婚观也是稻作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第二章 拔河的东传
第一节 拔河在中日两国间的传播
一、信仰层面的证据
日本拔河祭祀中体现出明显的大蛇信仰,但日本列岛远古并没有大蛇生存。在东亚,大蛇信仰自古盛行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所以笔者首先从信仰层面分析拔河习俗从长江中下游传往日本的可能性。
日本民间许多拔河的传说起源都与大蛇退治神话有关,属于神话的变形。寒川恒夫氏在《綱引 豊穣儀礼の世界》中记载,但马地区円山川流域所举行的八朔拔河的起源传说就是一例:曾经的円山川的下游生活着一条大蛇,大蛇时不时会将河流堵塞、引发洪灾,村民们深受其折磨,最终但马五明神用剑将大蛇退治。从此之后,村民们在河流附近开垦了田地,并为纪念此事每年制作蛇形绳举行拔河,再现退治场面。无论是故事中蛇的形态,还是现如今拔河时绳子的形态,都反映出拔河与大蛇信仰具有本质意义上的关联性。
从内容来看,上述但马大蛇传说源自《古事记》八岐大蛇传说,故事梗概如下:须佐之男命在高天原做尽坏事被众神驱逐,到了出云国肥河之上叫作鸟发的地方,看到足名椎与妻子手名椎围着女儿栉名田比卖哭泣。须佐之男命问其缘由,老夫妇二人答:原本家中有八女,从高志来的八岐的大蛇每年吃一女,现在只剩下栉名田比卖。须佐之男命以索要栉名田比卖为条件帮助老夫妇斩蛇,老夫妇同意。他将八岐大蛇用米酒灌醉之后用剑斩杀,最后从大蛇尾后抽出草薙大刀(日本的三大神器之一)2。另外,萩原秀三郎在《綱引と“竜樹”》中也介绍到日本拔河祭祀中的大绳象征龙蛇,在祭祀过程中人们通过用刀剑将视作大蛇的绳子和竹子砍断,重现八岐大蛇退治神话。
日本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第二节 拔河在日本列岛内的传播
笔者在日本各县网站中发现,拔河祭祀不仅仅只在九州地区盛行,日本列岛全域都举行拔河仪式,以及拔河的变形仪式。上文笔者分析了拔河祭祀在中日两国的东传路线,那么它在日本列岛内又是如何传播的。
根据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日本全境共有 41 处存在拔河习俗:九州岛 7 处,冲绳岛11 处,四国岛 2 处,中国地区 2 处,关西地区 7 处,中部地区 4 处,关东地区 5 处,东北地区 3 处,可以看出拔河的分布密度由南到北、从西到东逐渐减少。拔河在日本列岛的分布密度,笔者猜测拔河祭祀在日本的发展中心地在离长江下游最近的九州地区,从而随着稻作的传播逐渐地向北向东扩散。藤尾慎一郎提出的稻作在日本的传播路线与拔河在日本的传播路线一致,恰好证实以上猜测。
在日本以稻作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弥生时代起源于公元前 2 世纪,与上一节所分析的稻作农耕在公元前 10 世纪传入日本不符。而随着测定文物年代的研究方法不断地进步,使得之前无法被界定年代的出土文物得以明确年代,从而使得日本列岛弥生时代的起始时间被重新界定。
传统的碳十四的测定原理是植物和动物以光合作用和进食的方式向外界汲取碳。根据化学性质的不同,碳可被分为 C-12、C-13、C-14。物质中的 C-12、C-13 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改变,但 C-14 由于其放射性而会在文物内部不断减少。生物在生存状态下可以保持与外界交换碳,所以空气中的碳含量与生物体内的碳含量是一致的。但生物死亡后碳交换停止,体内的 C-14 开始减少。研究者发现 C-14 在减少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规律,并且依据其减少规律绘制成了一条曲线,根据曲线得出了一则公式,通过公式只需要知道被测物体内的碳残留量,就可以知道其死亡年份。在距离今天 50 年前的年代,学者们一般利用以上碳十四测定法追溯遗址出土物的年代。
第三章 日本拔河的传承与变异............................. 26
第一节 日本拔河的传承...................... 26
第二节 日本拔河的变异...................... 33
结论............................38
第三章 日本拔河的传承与变异
第一节 日本拔河的传承
在中日两国的拔河案例中,苗族的鼓藏节、拉鼓节与日本的御柱祭十分相似。
首先,鼓藏节作为稻作民族古老的祭祀仪式流行于中国云南、贵州、广西地区的苗族中。其历史极其悠久,最早出现在宋代朱辅《溪蠻叢笑》中:[呈生]祭祀必先以生物呈獻,神許則殺以血和酒,名呈生。1清朝爱必达《黔南識略》卷二十九中也有记载:黑苗蓄髮者居多衣尚黑短不及膝十年畜牝牛祭天地祖先謂之喫牯臟。2另外,清朝乾隆《贵州通志》卷之七、十三、十四中对鼓藏节也有如下描写:黑苗在都勻之八寨丹江鎮遠之清江黎平之古州其山居者曰山苗曰高坡苗近河者曰洞苗中有土司者為熟苗無管者為生苗衣服皆尚黑故曰黑苗婦人綰長簮耳垂大環銀項圈衣短以色錦緣袖….過年每十三年畜牧牛祭天地祖先名曰喫牯臟。
鼓藏节的起源传说在其民族古歌中有所传承。中国学者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收集整理苗族语言材料,并把苗族的口传历史翻译成汉文,马学良、今旦译注的《苗族史诗·古枫歌》中记载:古时苗族一位名为香两的老婆婆怀疑枫树偷吃了她的鱼,于是将枫树砍倒,砍倒的枫树变成了天地万物,其树心中化成了苗族祖神蝴蝶妈妈-榜香。榜香和水塘边的泡沫谈情游方生下十二个蛋,生出了苗族的祖先姜央。姜央生性爱好开荒造田,生活变得富足,丰衣足食的姜央开始商量祭祀祖神,祭祖需要用到枫木鼓,于是姜央来到纠利山林里选取树干最挺拔的树造鼓祭爹娘4。上述传说就是苗族古歌中鼓藏节的起源。
日本语言学论文参考
结论
通过以上三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日拔河发端于长江中下游从事水稻耕作的少数民族的传统祭祀,起源时间比文献记载久远。虽然《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拔河起源于军事活动,但从性崇拜、大蛇信仰、苗族原始拔河祭祀和枫香树信仰等证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辨明拔河作为稻作祭祀活动远早于文字记载。笔者认为,由于中国大陆周朝以后北方旱作文化逐渐成为主导,导致拔河的军事化和竞技化,从而忽略了稻作文化属性。另一方面,稻作民族的拔河习俗历史虽然悠久,但由于民族文化中没有文字,其历史多由古歌口传,所以他们的拔河传统也无法反映在古代文献中。
在文献中拔河起源于湖南、湖北一带,拉鼓节相关的枫香树信仰也诞生于湖南城头山遗址,苗族曾经也是荆楚大地的主要居民,三者在地点上一致。城头山遗址拥有最古老的祭坛和与拔河相关的枫香树信仰,是稻作农耕祭祀的起点。若以苗族拉鼓节枫香树信仰的出现为拔河起源标志的话,拔河作为稻作祭祀,在 6000 年前就已经出现在长江中游了。
现如今,日本北至北海道,南至鹿儿岛全境都举行拔河祭祀,形态各异。日本拔河中存在明显的大蛇信仰,而日本列岛自古却并没有大蛇生存,东亚地区只有长江中下游才有大蛇生存,闽越地区每年都会举办蛇王节,盛行大蛇信仰。由此可知,日本的拔河最有可能是从长江中下游传过去的。
日本长野县诹访大社的御柱祭与苗族的拉鼓节、鼓藏节在神话传说和祭祀过程中都存在极高的相似性,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知晓,日本的拔河与苗族紧密相关。
通过分析两国拔河的相关信仰、稻作遗址出土的考古证据、现实拔河案例等,笔者推测拔河起源于长江中游,之后,迁往长江下游的苗族再通过“黑潮”逃亡到日本九州岛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逃亡到九州岛北部的稻作民所携带的先进的稻作文化和相关祭祀,在技术层面和文明层面都优于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绳纹文化,所以稻作文化逐渐代替绳纹文化成为主导,并且从九州岛北部开始逐渐从南向北扩散至日本全境。拔河在日本的分布密度也是从南到北逐渐减少,和稻作农耕在日本的传播路线重合,所以拔河在日本列岛内的传播路线,应与稻作传播一致,由此得出拔河在日本的传播路线。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