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论文网毕业论文职称论文专本硕博论文写作和发表XML地图 Tags标签 手机版 APP客户端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手机版 首页 >  > 社科档案 > 社会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社会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时间:2022-03-31 | 作者:十一郎
听作文 - 社会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萝莉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条内容?
立即播放当前内容?
确定
确定
取消

摘要: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是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包括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化、大学生角色的塑造、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调和。本论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出现的问题,并从四个方面提出新形势下大学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方向。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大学德育工作、改革与创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同时指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伴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新要求,新形势下的大学德育工作必须在求真务实、锐意创新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办法。本论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大学生日常行为,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相关的大学德育工作改革和创新。

一、大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创新:变认知失调为认知和谐

认知失调理论主要在解释当个体知觉有两个认知(包括观念、态度、行为等)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会感觉心理冲突,促使个体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迁就另一认知,以恢复调和一致的状态。伴随着与社会接触范围的扩大,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以及其他腐朽没落的东西也会大量地、不断地涌进来。从过去的单纯追求理想,转而追求功利。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与我们社会所弘扬的价值观念发生偏离。部分大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价值为标准,把国家社会看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客观外在条件,出现了以利益观点对待社会问题的实用与功利倾向 。大学生原来的价值观念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影响,在价值认知上就存在一定的偏差,并可能失调。

菲斯汀格认为:要改变认知失调,就应该减少认知失调,以恢复学生的价值平衡。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辅导员使得学生的价值观由认知失调向认知和谐转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改变学生价值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他与另一个价值认知相一致;第二、增加学生新的价值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第三,改变学生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第四,改变学生的认知行为,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学生的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我国高校德育目标历来强调服从型人格的培养,忽视人作为社会主体及主体价值的自主选择。从秦朝的“三纲”,“八目”,汉代的“三纲”,“五常”,到宋代的“存天理,灭人欲”等目标,莫不带着压抑人的主体性,压抑人性自由的痕迹。传统大学德育工作的目标要求向“一致性”看齐,从而抹煞学生的个性。因此,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应该由“一致性”目标向“和谐型”目标转变因此需树立“以学生为友”,“不强迫,不‘管’学生”等理念与原则,十分明确地把学生看成主体,不是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姿态出现,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服务。因此,大学的德育工作就必须要从改变学生的不良认知入手,增加新的认知。高校德育工作应适应新形式要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促使学生对社会认知的和谐,德育工作应充分运用形势政策课,积极组织党团组织生活、大力开展专题讲座和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聘请心理教师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等活动形式,消除学生思想认识中的盲点。这样可以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使学生尽快地从应试教育的惯性中摆脱出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远大的理想,及时地调整学习方法,深刻理解素质教育和“人才”的内涵,找准人生的坐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多方位地进行自我设计与自我塑造,从而把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并不屈不挠的为之奋斗 。

二、大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创新:变学习服从为学习内化

著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H•C•凯尔曼提出,人的态度形成有三个阶段,即服从、同化、内化阶段 。服从——或是出于主体的意愿,不知不觉地模仿;或是受到群体规范的压力,从而产生的服从行为;同化——态度不再是表面的改变,也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行为或新的信息;内化——内心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观点、新的情感和新的意愿已经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部分,比较稳固,也不太容易改变。当今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是处于初级阶段,受到学校规范的压力,从而产生的服从行为。赵月罗同志等组织的《普通工科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发现:每学期、每门课程几乎都有重修的学生其比例不等,在l%—28%的范围内。对有重修课程学生的调查中: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没认真学的占据33%;不愿学习、逃课的占据33.2%;认为教师讲得不好影响到考试成绩的占据9.2%。在访谈中,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在学习中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5%左右的学生经常逃课,相当一部分同学课余上网玩游戏、聊天、看电影的时间比学习时间长。

行为主义理论家在解释行为或学习产生的原因时,总是与刺激、惩罚、强化、接近、示范等概念相联系。他们认为行为最初是由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所发动的,然后有机体就根据过去的经验或已形成的习惯确定他所要采取的行为的方向,学习行为也是这样。赫尔提出生理缺失或需要驱使有机体从事某种行为来消除这些需要的观点。他认为驱力是需要状态的一种特性或特点,产生于心理不平衡,并发动行为使有机体回到平衡状态。他整合了驱力与习惯、诱因之间的关系,于1951年提出这三者决定行为的数学关系式:动机能量=驱力×习惯强度×诱因。从赫尔公式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能量水平的主要因素为: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学习需要的性质和强度、外部刺激与诱因的特点与强度、学习者对刺激和诱因的习惯和熟悉程度。

因此,大学德育的工作方法应该从多维度出发,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主要阵地的方法,着重从大学生的诱因与外部刺激出发,构建大学德育的激励方法体系。大学校园学习是大学生生活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了学生的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学生的学习从服从阶段向同化阶段、内化阶段转变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一个德育教育的激励方法体系是对新形势下大学德育工作的回应。大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应该以激励方法为主要的工作方法,在学生学习动机上要营造“比学赶超, 集体争优”的氛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强化学生学习的行为规范,建立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同时也要注意学生个体主动性的发挥,而且要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规范,通过严格的管理,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使外在的规范、约束、要求内化为主体内在的自觉行动,由服从变为内化。

三、大学德育的任务创新:变角色冲突为角色认同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正从一种角色向另外一种角色转变,这个时候容易导致角色冲突——因角色期待或角色认知的矛盾、对立或抵触,使个体在角色体现时所出现的进退两难的状况。对于步入大学生活的新生们来说,他们的心理毕竟还没有完全成熟,既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又缺乏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面对着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团活动、相对自由的可以随意支配的时间,许多学生便开始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对于大学生活产生惊恐或者是好奇的感觉,角色之间容易产生一定的冲突。

我国大学德育任务的基本精神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在重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养成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其次,德育目标体现了大学教育的性质和大学生心理发展实际。当今我国高等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寻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中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很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本文认为,大学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塑造大学生的角色意识,认清自己的角色,使得学生的角色由冲突向角色认同转变,塑造自身角色。只有这样,大学德育工作的相关任务才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用先进的思想意识去指导和影响社会心理,才能提高人们的社会意识水平和社会实践的自觉程度,因此,当今大学德育工作首要的任务必须从塑造大学生的角色出发,必须帮助学生树立大学生的观念意识和角色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角认同程度和角色实践的自觉意识。大学生所出现各种的心理现象总是依存于一定的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心理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外界条件,对大学生的角色认同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新形势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学生创造与高中学习生活不同的环境,向他们传授大学生活的特点、经验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仅仅在思想上有角色意识、参与意识,还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只有让大学生在现实中行动起来,让现实角色与大学角色等同,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大学德育工作要对学生的角色塑造有着清醒的认识,必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使得学生心理和德育工作相结合,根据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及成长特点,以学风建设为中心,采取各种措施,全面促进学生成才,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从而最终帮助学生塑造角色。

四、大学德育的功能创新:变人际冲突为人际和谐

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社交需求,而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其实是对良好人际关系的需求。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所以,人际交往能力逐渐成为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个人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当今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冲突多于合作,紊乱多于和谐,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自我中心型,他们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二是自我封闭型型,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不愿意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也不愿去聆听别人的故事;三是交往面狭窄型,他们交友范围局限于班级、宿舍;四是物质享受型,他们以金钱酒肉为媒,认为酒桌上才是见真情。这些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严重影响大学生,不利于正常人格的发展。

大学德育具有实现大学生个体价值的个人性功能和实现社会价值的社会性功能。实现个体价值的个性功能,表现为大学德育以个人需要为价值取向,注重个人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注重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大学德育工作应该从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其功能。大学德育工作本着培养学生做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实现社沟通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一个人要想发展自己,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与他人交往,个人的许多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如果人际关系不顺利,就意味着心理需求被剥夺,或满足需要的愿望受扑折,会产生孤立无援或被社会抛弃的感觉。一个人如果刻意禁锢自己,不与别人接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无从谈起。大学德育工作必须认识到,当人际关系需求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学习被大学生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学间社交往来机会的活动会受到重视。大学德育工作感到学生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求时,应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强调能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并且遵从集体行为规范。因此,沟通是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的基础,大学德育工作应该为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沟通、人际沟通、心理沟通。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建立丰富的社交场所提供相关对策,从而扩大学生的社会沟通范围。同时通过群体活动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积累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建立起良好的人际沟通。聘请相关人际关系专家开设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方面的选修课,组织一些人际交往的讲座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实行人性化管理,通过自我教育培养合作意识,实现学生的心理沟通。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做到以人为本,提倡人性化,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通过自我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宽容和理解,从而使人际关系和谐,学会做人,实现学生的个人功能。

新形势下的大学德育工作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大学生角色的塑造和培养好学生的人际关系四个维度来切实做好德育工作,就必须在目标、方法、任务和功能的认识上有所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工作理念,贯彻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1,19,(1)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6、鲁洁:《超越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美]约翰•马丁•里奇等:《道德发展的理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杨德广等主编.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0、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突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1、弗兰西斯•福山.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Tags标签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写论文
评论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内容:
剩余字数:360/360


     :: 正在为您加载评论……


每页10条,共0

版权声明:

1、论文《社会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论文《社会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提供大量优秀论文范文,为大家提供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4、本页网址:http://www.mxlw9.com/shekedangan/588.html

play
next
close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