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谈判的差异

-
+
御姐音
大叔音
萝莉音
型男音
中西谈判的差异
E、 Alan Buttery,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霍克斯伯里校区
T、 梁国平,香港理工大学商业研究系,香港九龙
摘要
关系是中国商务谈判的基础。本文解释了关系的含义,并用它来区分营销语境中中西谈判的特点。关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也是理解中国谈判风格的起点。西方文化具有固有的不同特征。由于文化在谈判过程中非常重要,本文还回顾了Hofstede(1991)概述的文化的五个维度,并将其置于中国背景中。
物品类型:
研究论文
关键字:
中国营销理念;营销策略;民族文化;谈判;关系营销。
日记账:
欧洲市场营销杂志
体积:
32
编号:
3/4
年份:
1998
pp:
374-389
版权所有©
MCB UP有限公司
ISSN:
0309-0566
介绍
营销有多种定义,但有效的营销总是与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要(McCarthy和Perreault,1993)或促进交流的需要相关(Kotler和Chandler,1990;Lamb等人,1994;Zikmund和D'Amico,1989)。Bennet(1988)代表美国营销协会将营销定义为“规划和执行创意、商品和服务的概念、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过程,以创建满足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易所”。因此,营销在很大程度上,但不仅仅是谈判,考虑如何影响和开展谈判,以促进交流。
它有一个更广泛的背景,即突出市场,然后对其进行细分,并确定目标市场细分。它关注的是了解细分市场中的买家行为,并选择适当的策略,其中包括如何在客户心目中定位产品。它还涉及通过提供质量、可靠性和服务来留住客户,并通过开发反馈和控制系统来确保整个系统连接在一起。因此,更广泛背景下的营销工作使交换过程更加复杂。
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无论营销系统多么简单或复杂,买方和卖方之间都会进行谈判。当购买决策相当大或复杂时,尤其是涉及海外谈判时,谈判技巧可以在成功达成交易中发挥重要作用。认为一种谈判风格适合所有文化是不现实的。
工具书类
亚太经济集团(1994),《1994年亚太概况》,亚太经济集团/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堪培拉。
(1995),“香港电信建立中国联系”,澳大利亚,第33页。
Baker,M.J.(1992),《管理中的营销策略》,麦克米伦出版社,埃塞克斯出版社。
Bennett,P.D.(1988),《营销术语词典》,美国营销协会,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Brunner,J.A.,Wang,Y.(1988),“中国谈判与面子的概念”,《国际消费者营销杂志》,第1卷第1期,第27-43页。
Buttery,A.,Buttery,E.(1990),“中国环境及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持续吸引力分析”,载于Negandhi,Schran(编辑),《国际商业和国际关系研究》,JAI出版社,格林威治,CT,第4卷。
Buttery,A.、Buttery,E.(1994),《商业网络:以低成本战略开拓新市场》,皮特曼出版社,墨尔本。
Clayton,D.(1995),“美国交易中的繁文缛节拖延了380亿美元”,《南华早报》,第1页。
Deverge,M.(1986),“与中国人谈判”,《欧亚商业评论》,第5卷第1期,第34-6页。
Fisher,R.,Ury,W.(1986),《达成共识:不妥协的谈判协议》,Houghton Mifflin,Boston,MA。
[手动请求][信息检索]
Foo,C.P.(1994),“中国正在重新谈判外国合资企业”,《南华早报》,第1页。
Ford,D.I.、Hakanson,H.、Johnson,J.(1986),“公司如何互动?”,《工业营销与采购》,第1期,第26-41页。
福特,I.D.(1980),“工业市场中买卖关系的发展”,《欧洲营销杂志》,第14卷,339-53页。
Greenhalgh,L.,Gilkey,R.W.(1986),“我们的游戏,你的规则:发展有效的谈判方法”,摘自摩尔,L.(编辑),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远:职业女性的现实,莱克星顿出版社,马萨诸塞州莱克星顿。
Grönroos,C.(1989),“定义营销:面向市场的方法”,《欧洲营销杂志》,第23卷第1期,第52-60页。
Grönroos,C.(1990),“服务环境中营销功能的关系方法:营销和组织行为界面”,《商业研究杂志》,第20卷第1期,第3-12页。
Grönroos,C.(1994),“Quo vadis,营销?走向关系营销范式”,《营销管理杂志》,第10卷,第347-60页。
Hakanson,H.(编辑)(1982),《工业品国际营销与采购》,纽约州纽约市威利。
霍尔,E.T.(1976),《超越文化》,主播出版社,纽约花园城。
Hofstede,G.(1991),《文化与组织:心灵的软件》,麦格劳·希尔,迈登黑德出版社。
Johanson,J.,Vahne,J.(1977),“承诺的国际化过程”,《国际商业研究杂志》,第23-32页。
Kam,Y.K.(1983),《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
Kotler,P.,Chandler,P.(1990),《澳大利亚市场营销》,新泽西州恩格尔伍德悬崖普伦蒂斯大厅。
Lamb,C.,Hair,J.,McDaniel,C.(1994),《营销原则》,辛辛那提国际汤普森出版社。
Lee,K.H.,Lo,W.C.(1988),“美国商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营销和谈判的看法”,《国际营销评论》,第41-51页。
Leung,T.K.P.(1996),“中国谈判”,香港理工大学。,未发表的论文。
Leung,T.K.P.,Wong,Y.H.,Tam,J.L.M.(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PRC)的适应和关系构建过程”,《国际消费者营销杂志》,第8卷第2期,第7-26页。
Lin,Y.H.L.(1939),“孔子论人际关系”,《精神病学》,第2卷,第475-81页。
McCarthy,J.,Perreault,W.(1993),《基础营销》,第11版,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欧文市。
MacDougal,G.,Malek,F.(1983),“合并谈判总体计划”,载于Fisher,R.(编辑),《处理冲突》,哈佛商业评论特别集,第47-58页。